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言文教学要立足根本

作者:何风波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例如《马说》结尾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字的用法定要让学生掌握,确有难度,如何处理呢?如果我们把两个其字去掉,它们不影响句子内容的完整,没有实在意义,那么这两个词是语气词,只让学生作这样的了解即可,学生自然容易接受。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这虽然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也没作过细过死的规定,这是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情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可是一些教师教学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不能扎实落实文言词含义的情况下,只粗略地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丢弃了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掌握文言词的含义。例如《木兰诗》中一句“朔气传金柝”译为“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朔”本指北方,却有很多学生误译为“寒气”。所以在没有落实文言实词含义情况粗知句子的文意是不稳妥,不牢固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文教学预案时,要克服教学目标杂乱多或文言知识教学只做到粗知却不得而知的弊端。要坚持扎扎实实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词实词的含义,以此为文言文知识教学的唯一重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夯实稳固的根基。
  事实上,阻碍学生理解文言文“钉子”是浩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语法现象数量极少且有限)。
  例如,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两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这两句中隶(属于),板(通“攀”,牵,引),谒(拜访),这三个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了,两句的含义也自然知晓了。
  当然现代文和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会造成学生“望文生义”。如《桃花源记》一文中的“芳草鲜美”,应译为花草鲜艳美丽,不能释为“芳香的青草味道美好”。
  另外,在预案时要突出“朗读”这一重要教学手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反复“读”。指导学生顺畅地朗读直至成诵。对语速、语调、节奏、重音、感情把握准确,这不仅有利于落实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何风波,教师,现居内蒙古通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