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效果分析
作者:张 蓉
(一)促进了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古诗文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们在广泛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学习方式为己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进行了大胆地实验,围绕课题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教学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把知识嚼碎再“喂给”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古诗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自主学习习惯。
如何让学生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人?
首先,文学故事动其心。才高八斗的曹植,少年时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所以有感而发时字字珠玑,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无不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丰厚的古典文学打底,使他们在现代白话文领域颇有建树。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的散文选集;著名作家李准也说:“《古文观止》我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我能背七八百首”。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兴之所至,意到笔随,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巴金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怪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赞歌集·谈我的散文》)这些故事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语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认识到文言是白话的基础、对古诗文的熟读积累有助于语言表达。不仅如此,在古诗文的背后又蕴藏说不完的人生故事、道不尽的人生哲理,教师注意精心发掘,有重点地讲给学生听,不经意中起到教化作用,拉近学生和古诗文的距离。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人格,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无我境界。因此,教师备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发掘看似枯燥的文字后面隐藏的古人灵性的追求。
其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古文既有音韵的和谐之美,又充满自然之美、人性的光辉,国家、民族的精神贯穿其中,友情、爱情点缀其间。古诗文内容广博、形式简洁易于学生背诵和理解,朱自清先生讲过,经典的训练主要是背诵。背诵是一个重要功夫,同时也需要训练,能力才会有提升。科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十五岁以后理解力上升,因而初中的古诗文课堂教学重诵读轻讲解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亦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有效的诵读必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丰富学生的间接人生积淀,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挖掘学生古文学习的触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比较大,已经没有使用的语言环境,初学时应淡化文体区别,尽量寻找利于学生学习的“触点”。比如《童趣》一文,那生动有趣的文字将儿童的顽皮栩栩如生展现目前,哪一位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不会有同感呢?这里“童年趣事”成为触动学生理解文意的关键点,抓住核心,就有效排除了学生的文言学习的畏难情绪。又比如,那些至今依然使用的成语,也是古文学习的突破点。成语言简意赅,其语境有着丰富的内涵,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文中成语,有利于克服畏难心态,同时举一反三,注意收集含有相关文言语素的成语,通过学生堂上课后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但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印象,还养成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好习惯,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夯实了基础。如《文人丘与友期》中设置“咬文嚼字通古今”环节,将“与友期行——不期而遇”、“太丘舍去——四舍五入,舍近求远”、“太丘舍去(相委而去)一一去危就安”列举,由学生解释其中的“期”、“舍”、“去”等字,并由此补充相关成语。这样的教学在培养文言学习习惯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古诗文教学需要老师钻研教材,挖掘“触点”,实现有效教学。
其四,注重文言学习习惯培养。
在古诗文教学研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三部曲”:课前预习字词收集资料通读全文,课堂以诵读为主线积极思考探究,参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后整理摘取诗文精华、重点词句形成读书笔记,再加以反复背诵。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很好落实了新课标的自主学习和背诵要求。当然,这对教师更是一个考验,习惯了传统讲授方式的老师会不由自主地回牵到惯性的轨道上去,尤其当学生的自主学习遇到了困难的时候,由老师讲授、学生记忆要比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意义容易得多。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小如授人以渔”,但做到“授人以渔”确实不是易事,因此,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文言学习习惯决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初中三年,学生从初学文言到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文言句法,形成一定文言阅读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习惯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
其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合作学习精神、探究学习的精神。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团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是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在我们的古诗文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同桌的讨论学习、四人小组的互助学习、师生讨论等,合作学习的内容则多种多样的: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小组抢答、课后资料的搜集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多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气氛自然会活泼生动,学习效果更为显著,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以课堂带动课外,在校园内外开展了经典诵读实践活动。
我国古诗文的吟诵有着悠久的历史。《墨子·公孟》篇记载俪家“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在孔子那个时代,吟唱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在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中,我国的诗文吟诵积录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流派。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示范吟诵,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课外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和习惯。
首先,精心选定诵读素材:从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从教材中规定的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和一部分课外古诗文中选择了诵读材料,各年级备课组组织各年级组根据学段要求确定具体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了校内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另外,学校统一购买了《弟子规》读本,《弟子规》初名“训蒙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讲的是居家、外出、求学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是进行传统伦理教育的教材,是和《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齐名的蒙学课本,我校将其作为学生荣耻教育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指导,诵读激发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其次,诵读经典狠抓落实:每天具体安排了“三读”时间:即早读十五分钟、语文课前读三分钟、午读十五分钟,课题组老师到堂精心指导并参与到诵读活动中。通过精心安排,见缝插针将诵读活动有序展开。一时之间,古韵今声在校园淙淙流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