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牛 野
一、相互尊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师生间情感发生共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互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喜欢与否,主要在于教师十分擅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中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整堂课环环相扣,上下呼应,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还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见,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起来,才能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二、因人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掌握的快,有的学生掌握的慢;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善于形象思维。面对如此个性差异较大的班级的学生,倘若教师对所有学生是一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教育原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琢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整体施教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因人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而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分组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对要解决的问题让小组先讨论,而后共同解决。这样,就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能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例如:讲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一节一节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先安排小组的学生对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进行探究归纳,而后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最后由我进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参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重在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或基本正确的答案。在不知不觉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潜能也得到了开发,尤其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不断探索的精神。
三、多元提问,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兴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等。例如,复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随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随教师的讲授,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小结性提问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去整理已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提炼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新课标所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的课堂教学理念,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而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的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
总之,语文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参与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或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去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反思、顿悟和自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喜悦,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牛野,甘肃通渭县鸡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