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庞培刚 陈永福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创新进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理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让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传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三自一导”课堂教学法。
  一、“三自一导”,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要依据的理论原则
  1、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行为的发展为主线,同时力求反映其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对象关系,通过让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调整并改善其认知过程的结构程序和操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学习上,突出了教师的引导在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反馈调整,鼓励评价。由此可见,该过程中教师引导作用发挥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学习程度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的过程,较深层次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2、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高质量的对话”,在这种对话方式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必定是平等、民主的。在对话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在对话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怀疑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在对话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人与教学媒体的互动,充分体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新的思想在对话中升华,学生的创新火苗在对话中被点燃。因此,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点抓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可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自作主张,谈话中可发表独特见解。
  3、体现创造性教育的思想
  要着力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共同创造文化。在学生自由创造的过程中,课堂知识被学生内化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教师去唤醒和引发;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互相促进,是各种因素碰撞后灵感在实践中的闪现。因此,要唤醒和引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给学生充分想象的自由,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多一点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变只重视对知识的摄入、强调掌握知识数量的教育为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运用为主。
  4、体现开放性原则的思想
  首先要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让学生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开放,具有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放,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具有多样性。以此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关注自己、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课堂学习、关注社会学习、关注在生活中学习、关注在大自然中学习,从而使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展示充分、学习内容恰当,具有选择性;使得过程清晰,具有变通性;使得手段多样,具有时间广阔性。
  二、“三自一导”,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应遵循的教学策略
  “三自一导”就是“自主感悟、自究对话、自由创造和引导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合作意识、师生创新意识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结合情绪控制,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本过程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兴趣,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具体分为:设置认知氛围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引起认知兴趣;创设形象设计氛围情境,增进实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设计情感氛围情境,唤起师生情感共鸣,营造学习氛围。
  比如教《项链》一文,一开始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发学生兴趣: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了一挂顶多值五百法郎的项链却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指出:等学了今天的课文,同学们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学习能力主要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能力、运用学法的能力和思考能力,本策略主要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服务。其主要包括: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参与讨论和对话,鼓励畅所欲言——让学生学会对话;掌握学法,提高运用学法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指导学生写一个人的记叙文,通过提供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去自主感悟后,在课堂自究对话,归纳出相关注意点:1、心中要有“人”。写自己熟悉的人,写事情中的人,写真实的人。2、选材要精当。能够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情节和细节,并通过详略的安排,突出性格特征。3、描写要到位。学会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描写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样自究对话总结出写一个人的记叙文的方法,再辅之于课堂训练,一定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3、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策略
  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策略要求教师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其学习行为进行反馈评价,检查其学习状况,及时矫正错误、巩固知识,强化其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本策略包括:鼓励创新,正面肯定,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状态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个性,因人施评,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与点拨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很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而要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三、“三自一导”,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要注意的操作要点
  “三自一导”,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要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合作意识、师生创新意识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其根本点还是操作问题。
  1、自主感悟,激趣导学,激发学习欲望
  这一操作拟采取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采用形象、多样、新颖、简便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实践,让学生认识本堂课内容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个部分来认真对待。
  比如,学习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文,学生通读后发现问题:梁实秋先生笔下的雅舍其实并不“雅”,为什么这样一座不“雅”的房子却被梁先生称为“雅舍”,它“雅”在哪?为什么是“雅”的?这两个问题,第一问比较简单,第二问就要多加思考,但这样的问题让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使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这样的两大问题一解决,文章也就基本读通读懂了。
  2、自究对话,反馈导评,展开学习活动
  本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过程。拟通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组织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实现人与媒体的对话,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发自然地学习,不断释放学习的能量,在对话中相互感染、互相熏陶,实现自我认可,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诊断学生认识的误区,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行为及时评判。
  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亡,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学生通过学习后提出问题:祥林嫂原来叫什么名字?人们为什么叫她祥林嫂?那嫁给贺老六后应该叫她什么?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老六嫂”,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这样环环相扣地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大增,积极互相探讨答案。通过自究对话,教师导评,学生明白了: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如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有自主获得知识的满足感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自由创造,拓展导迁,内化学习成果
  本阶段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灵活运用的过程。拟通过操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让学生利用知识,采用自编巩固性练习,自拟讨论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注意知识归类,重视知识积累,启发学生联想,内化学习成果,同时可引出新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设置新的悬念,潜伏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完《项链》一文,结束时我们这样总结:读完全文,我们知道了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为了一挂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的原因以及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同学们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探讨的吗?《项链》一文悬念式的结尾让学生们兴趣很浓,他们想推测当玛蒂尔德知道那挂项链是假的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于是我们可以布置一个作业:你能根据《项链》的故事情节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吗?这样,既简单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激发学生去探索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兴趣。
  
  庞培刚,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陈永福,教师,现居江苏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