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发挥阅读欣赏课的功能
作者:殷志玲
一、教法别具一格,开放课堂
1、创设阅读空间。为确保学生阅读欣赏时间,我每周下放一节课作为阅读欣赏课。学生要看书没时间,其他老师不给,情有可原,但语文老师不给,就是罪过。为了上好阅读欣赏课,我还特意安排了阅读课表:星期一,每周佳作欣赏(教者推荐),星期三,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交流、演讲等),星期四,扩展阅读(学生自由阅读),星期五,师生共同阅读欣赏或专题课。
2、上好四大类阅读欣赏课:
(1)三“一”课,即一课一得。三个“一”就是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读出一点美感,提出一些问题,说一段感悟。这种课最能反映学生的知识面、思维的敏捷性。课堂也是开放性的:评说自由,活动自主,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好的训练。
(2)专题课。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生活、阅读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学期我都要开设专题课,例如,①怎样欣赏古代诗歌,②世界级大奖——诺贝尔文学奖,③苏轼、三毛、老舍泰戈尔、余秋雨等名家名作,④王羲之、成龙等人的艺术人生。
(3)活动课。这种是以读书汇报为中心的活动课,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讲读书故事,二是演讲朗诵会,三是专题欣赏汇报课。专题欣赏课的课堂结构模式是:布置欣赏目标(学生自选阅读的某一点)——小组讨论各种欣赏心得——小组代表发言——教者评点小结——学生书面成文(可以在课后完成)。这种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听说能力,特别是运用口语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4)佳作欣赏课。每周我都到课外书刊报纸上找1~2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与学生一同欣赏,其目标是让学生明理、动情、激趣、增知、添能。课堂基本结构为:有感情地朗读——师生赏读感悟——学生写欣赏笔记。一学期数十篇(首)精美的文章,涵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它们洗礼了学生精神上的污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理解人生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的材料。
3、注重检查督促环节,实行等级评分制。如果在阅读上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那么大多数人是带着猎奇心理,浮光掠影地看看,谈不上真正意义上欣赏,结果是收效甚微。为此,在学生课外自我阅读外,我注重有布置有检查,并对其成效实行“优、良、中、差”等级记分,评分标准有两个:一是阅读态度(看读书摘录、笔记记了多少),二是欣赏的质量(看笔记记得怎样)。
二、加强学法指导,倡导自悟
要使学生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变成自觉行为,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形成读——善读——喜读的良性循环。由此,我在下面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1、帮助学生精选内容。不同的内容会决定着学生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价值观。我推荐的图书标准是:思想感情高尚,文笔精美、贴近生活或具有前瞻意识,当然有时也注意趣味性、知识性。所推荐介绍的书刊有:①文学名著系列,②童话科幻系列,③当代名家三毛、余秋雨、刘墉等系列,④时文美文系列,⑤必读报刊:《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扬子晚报》,选看:《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文学故事报》。
2、指导读法。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量与质的保证,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三种技巧:跳读,泛读,精读。在精读时可采用三种朗读的方式:有感情的大声朗诵、熟读、品读。例如,我在带领学生欣赏课外读本中的《最后一道菜》、三毛的《背影》、冰心的《笑》、东山魁夷的《听泉》等多注意运用诵读、品读直至流利的背诵。
3、听读悟三结合。①与教读课相结合。把阅读欣赏课看成是教读课的自然延伸、拓展,用课内的知识、技能来赏析课外的文章,而课外的阅读欣赏又反哺教读课。②与听说写有机结合。特别强调在自悟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口头表达,迁移作文(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③与生活相结合。我用陶行知倡导的“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理念指导学生,强调读书对生活的干涉和再认识的作用,这就使读书欣赏活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性。我们在赏析《珍珠的另一层含义》时,文中的一名学生在老师面前,当着盲母亲谎说是:“我在送盲人回家。”大多数学生都谴责这位学生:太爱虚荣,太自私,太绝情。但有一位同学却大胆发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残疾人关心太少,甚至会带着歧视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包括对待他们的亲人。文中的‘我’固然不对,但她不能面对太多的歧视的眼光,她想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她太怕孤单了,太怕寂寞了。让我们还是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关爱,关心那些残疾人,连同他们的周围的人。”这样的发言似乎与主题不一致,但确实令人振聋发聩,立即引来长久的热烈的掌声。
殷志玲,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