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如何鉴赏古诗词
作者:曾庆梅
一、学习和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
对古代诗词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是欣赏创作和评论古代诗词的基础。我国古代诗词从其源头《诗经》至清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诗词写作形式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规范。因此,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古代诗词体例的演变知识,律诗的基本格律,诗词的押韵、平仄和对仗,古代诗词的分类及其特点。这些知识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基础。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诗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这里的意指的就是诗词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咏)言”。《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以道志”。《毛诗序》进一步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形象地说明诗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抒发内心感情的。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先要联系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来析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相传唐代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相继登长安大雁塔,即景赋诗,诗题相同,但思想内容却不相同。
高适诗说:“盛时惭院步,未宦知同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他感到地位卑微,不被重用,只落得四处游放的境地,颇有牢骚。
岑参诗说:“净理可悟,胜困夙可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贸无穷”。他登大雁塔却在参悟佛理,决定弃言修道,杜甫诗却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回首叫舜虞,苍悟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诗人因安史之乱祖国山河破碎而忧心,流露出的却是对国事的关怀之情。
几位诗人同时登临胜景,思想境界,对生活,对事物见解不同,其抒发的思想感情就不同。
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是鉴赏诗词的关健
古人创作诗词,特别讲究炼字,可以使全句游龙飞动,便是所谓诗眼、题眼。其作用一是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乘崖“独恨太手无一事,江南闲桑老尚书”。把“恨”改为“幸”,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二可以增添诗词情趣,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幽”字就是题眼,全诗紧扣“幽”字展开,“闲居少即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伤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比,幽期不负言”。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三是可以增强诗词的形象性。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绿肥红瘦”的“肥”写的是叶,形象地描绘出叶之多,叶之大;用“瘦”写花,描绘出花之少,花之小。表现出词人感伤哀婉的情调,古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得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钻世,句之清英享不妄也。振本而未从、知一而万能毕矣。”这就可见诗眼在诗词中的表现力了。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与景是诗词创作的两个要素,谢榛曾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交融。为此,诗词创作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起兴、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感悟作者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重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塑造出
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把柳树比作婀娜多姿的女郎,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顺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走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观的境(生活形象)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善的统一。顺悟意境可以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使人感悟到风霜雨雪寒气相逼的意境,而这正是作者当时处境和心绪的真实再现。作者当时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展示出作者在恶劣政治环境中的不屈志节,可谓意境深远。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可以寄托情志,交流感情并提高审美情趣。我们要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曾庆梅,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