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激发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王金坚 梁永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u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散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生活在未来,那么也许明天他们将生活在过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更多地学习、实践、体会,才能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我在讲“纸”和“底”、“上”和“下”等字的区别时,说:“纸是空白干净的,不能在它的上边加任何的点”,“底是在下边,为了指示下边的用意,那么底的下边就要加点”;“向上和向下是相反,这两个指示造型字,那么它们位置的排放刚好相反。”同学们很感兴趣——“原来中国字有那么多造型故事”,学生探求更认真,同时也消灭了学生中的很多错别字,我在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一文时,我说:“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蚊子为什么会大败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合作、探究,这课教得很好。
那么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链。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老师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外别无他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要他学变成我要学”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我在教学《春》一课时,叫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诗,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引发他们的成就感,学生兴趣陡增,学生这一课学得很实在。我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要求学生编课文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学得更深入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非朝夕可成,但只要正视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索,便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王金坚,梁永荣,教师,现居广东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