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言文的朗读式教学

作者:宋丽娟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相当的比重,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积累古人字、词、句、章等技巧的角度,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言文教学,关乎着学生基本语言习惯的培养、语感的形成、思想意识的引导、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只要一接触到文言文,就会叫苦不迭,似乎文言文学习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重要的文言篇目都要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这使得绝大多数同学对文言文望而生畏,那么,如何走出文言教学的这一困境呢?
  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巧妙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如设置情境教学法,合格讨论教学法,质疑式教学法等,为了便于将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细致的闸释,特举出一例即朗读式教学法与界内同仁研讨。
  也许,如此简单的方法在大家心目中未免显得幼稚可笑,这样的方法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然而我倒要反问大家一句:请问您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做到率先垂范了吗?您在文言教学经历中有多少次是与同学们一样陶醉在朗朗读书声中了呢?又有多少次,学生们因你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加深了对于文言文,甚至对于语文的兴趣呢?其实,古人说得千真万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过程,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过程,而教师的范读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美丽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受到老师情感潜移默化影响的孩子们,自然很容易进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去,这也对展开文言文品析的环节,做了极好的铺垫和渲染。
  另外,教师的范读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初中生而言还有很多其它的好处,如: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利于学生通过摹仿走近课文所设置的特定情境等,这种方法还能从精神层面上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以更尊敬的目光仰视教师的真诚。可以说语文教学中范读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这串项链中最闪亮的一颗珍珠,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从学生一次又一次真诚而热情的掌声中收获教学的乐趣,与学生一共畅游书海,怎么可以忽略范读呢?
   然而在所有语文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对于这一部分的精彩,了解、体悟并感慨其妙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有些人是不敢去范读,有些人是不屑于去范读。就这样,他们以文言教学的困难开端,又以文言教学的缺憾结束。
  课堂上当然不能只有教师的读书声,教师范读的最重要意义其实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为欣赏文学作品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而学生的朗读,在文言教学中担任着更重要的角色。
  范读过程只是教师情感、技巧的一种无形延展,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朗读的美感而在学生自我朗读,才是将教学活动由外在的感染转化为内在体验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不断摹仿教师范读的同时,也在自觉体会着语气、重音、节奏的变化,甚至会为了阅读提前进入对字、词、句、章的理解。比如,我在讲述《与朱元思书》这一课时,非常注重范读和学生朗读这一环节。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或低吟、或浅唱、或怡然、或陶醉的表情深深印刻于我的脑海之中。读“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时,他们的眼中似乎荡漾着水波的清碧;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时,他们的口中似乎呼啸着疾驶的风声;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时,他们的心中似乎飘浮着快意的小舟,这种境界怎一个“美”字了得。一个不懂朗读、不善范读的教师,如何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得到呢?
  古诗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它以独有的神韵,浸润着人们善感的心灵,谁说现代社会的烦躁喧嚣让人们失去了平静的一隅?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去珍爱这个美好的心灵家园,更重要的是将我们这份心灵的寂悦传输给我们的学生,让他获得一种崇高的心灵体验,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何等幸运,何等福气!能快意于传统文化的壮美之中,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珍惜这净化灵魂的朗朗读书声呢?
  
  宋丽娟,教师,现居黑龙江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