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李海霞
一、明确学习任务,激活合作动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先确定本节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实践证明,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或学习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内驱力,而只有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已有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相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产生合作内驱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时,我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有什么含义?2、长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这两个问题学生在探究课文时已初步涉及,但由于问题较复杂,一个人独立完成有困难,这就迫使学生寻求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教师的帮助,从而产生合作内趋力。
二、选好学习内容,把握合作时机
新课改倡导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合作性等。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有需要的基础上,它应在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难于理解和掌握,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时开展;应在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的问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又有困难时开展;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单靠学生个人难于全面、完整兼顾时开展;应选择学生个人操作难于完成,需要合作操作时开展等等。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口语交际。只有这样,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才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必要。
三、优化分工过程,提高合作效率
有效地合作离不开合理地分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生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后,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再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确认了各自的角色后,再进行有序的分工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思想压力减轻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在融洽、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着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合作学习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会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组内交流,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辩,从而培养创新精神。还应鼓励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发表意见,使不同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小组“代言人”不能固定,要轮流,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合作学习,心中都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学生不愿倾听、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收集、整和信息。当对方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时,要等对方说完,再加以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于对方的独到见解,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进而充实、完善自己的意见。
五、及时评价引导,促进合作学习
当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反馈),采取具体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小组成员,例如,对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互帮互学的小组成员,应给予表扬。通过对学生及时、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不断探究、资源共享,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受到启发、尊重和鼓励,使学生更愿意合作,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李海霞,教师,现居河南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