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准文言文抡一抡三板斧
作者:佚名
顺手捎来《鄭伯克段于鄢》一文,十八般武艺该玩哪一出呢?还是抡一抡三板斧吧。
第一板斧名曰辨字,劈向“非常字词”。
文言文字词是无须多教的,虚词也好,实词也罢,有适当的材料给学生感知、揣摩即可。而一些“非常字词”,容易误读和误解,要练就分辨能力,教者就要费心了。
一、易误字音认读
繄yì 语yù 斃bì 恶wù 寤wù 虢guó 祭zhài 寘zhì 遺wèi 嘗cháng 羹gēng 出奔bèn 车乘shèng 大叔tài 共gōng
不用解答,提供字例让学生自行注音、识记。不过得提醒学生,有些字字音很特别,随着使用环境及意义的变化,其读音与原来读音就有区别。要领警示:音随境迁须切记,莫把特音作常音。
二、古今异义识别
1多行不义必自斃:“斃”,仆倒,倒下去。今义,死,毙命。
2臣請事之:“事”,侍奉。今义,做事,事情。
3厚將得衆:“厚”,本指山陵大,此指所占领的土地广大。今义,表面与底面之间距离大。
4食捨肉:“捨”是“舍”的古体,后简化为“舍”,放着。今义,舍去。
5未君之羹:“羹”,带汁的肉食。今义,菜汤。
6至于廪延:“至”,到达;“于”,介词,引出对象宾语“廪延”。今义是连词,表话题转向。
7公將伐諸鄢:“諸”是“之于”的合音,“之”,代指共叔段,“于”,介词,在。今义,各,有尊敬之意。
有些字随着历史发展,出现了古今异义现象。教习古今异义字词,可连带句子提供字例,让学生感知,识记,再将学过的句例补充进来;也可让学生先在文本中自己查找字例句例,再加以感知,识记,最后将学过的句例补充进来。两法都可达到巩固与拓展的目的。要领警示:义分古今差别大,莫把今义作古义。
三、一词多义辨析
1君何患焉:“患”,担忧。
2貮於己:“貮”,貮心,即臣属于貮主。
国不堪貮:“貮”,貮心,即臣属于貮主。
收貮以为己邑:“貮”,貮属之地,双方共有之地。
3虢叔死焉:“焉”,代词兼语气词,于是,在那里。
君何患焉:“焉”,语气代词,呢。
焉辟害:“焉”,疑问代词,怎么。
4繄我独無:“無”,没有。
無無庸:“無”,不。
無無相见也:“無”不。
5爲之請制:“請”,动词,请求。
請京:“請”,动词,请求。
亟請於武公:“請”,动词,请求。
臣請事之:“請”,请让,请允许。
則請除之:“請”,请让,请允许。
5欲与大叔:“与”,动词,给。
必与妻子谋:“与”,介词,和。
有些字形音相同,而意义有别,这是一词多义现象,随处可见。教习环节以练习形式出现。要领警示:一词多义随处见,释义推敲语境现。
四、通假字义认知
1荘公寤生:“寤”通“牾”,本义是牛角相顶,引申义是逆,倒着生,即难产。
2焉辟害:“辟”通“避”,避免,躲开。
3大叔:“大”通“太”
4參國之一:“參”通“三”。
5不义不暱:“暱”通“昵”,亲昵。
6姜氏何厭之有?“厭”通“餍”,满足。
7闕地及泉:“闕”通“掘”,挖掘。
8未嘗君之羹:“嘗”通“尝”,品尝,吃。
9無生民心:“無”通“毋”,不要。
10無使滋蔓:“無”通“毋”,不要。
在文言文里,文字的通用和假借现象通称为“通假”,阅读时需要细辨确解,否则因真假不辨而理解谬误,翻译不通。教习形式可以通过自读检索、提取句例、辨解熟记等自主性环节进行。要领警示:文字通假平常事,莫把借字当本字。
五、词类活用记忆
1驚姜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2無生民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3公賜之食。动词用如名词,食物。
4有獻於公。动词用如名词,进献的东西。
5隧而相见。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
6故名曰寤生。名词用如动词,取名。
古文常有词类活用现象,见惯不怪,少见多怪。见一个,捡一个,熟一个,务求熟能生巧。让学生检索的环节最好不要简省。若有条件,最好再作些比较练习,以便与其他现象比较鉴别和记忆。如“君子生非异也”。此例的“生”则是通假字,通“性”,天性,本性。词类活用现象教习要领警示:词类活用生别义,莫把活字当死字。
另外,还有一些缩略或固定格式的词,要加以注意。如:“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形式。“唯”是语气词,“是”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
第二板斧名曰考句,劈向“典型句子”。
文言文句法倒不是很多,却也复杂。笼统地说有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典型的是判断句、疑问句、双宾句、连动句,而变式句典型的有省略句(承前省和蒙后省),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训练和考查最频繁的莫过于省略句和倒装句这种特殊而疑难的句子。考究句法的功力尤其重要。如此这般,又一斧子削下去,这“皮肉”有多厚见多厚,显示功力。且看两个场面:
一、典型文言句式解读
1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点拨:省宾“妻”,状后置“娶於申”。
2及荘公卽位,爲之請制。
点拨:省主“武姜氏”。
3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点拨:省主语中心语两个“都”和谓语两个“不过”。
4姜氏何厭之有!
5君將若之何?
6君何患焉?
点拨:例4、5、6都是宾语前置。而例4感叹兼反问语气。例5、6表疑问语气,“若…何”是固定格式,即“若何…”,指“对它怎么办”。例6还是状后置,“焉”于此,本应在动词“患”之前。
7蔓,難圖也。
8不如早爲之所。
9公賜之食。
点拨:例7“蔓”前省主“段的势力”,“難”前也省主“公”,是典型判断句,也是复句。例8、9都是动带双宾,“为”间宾“之”,带“段”,直宾“所”,地方;“賜”间宾“之”,带“颖考叔”,直宾“食”,吃的,食物。下文的“語之故”,“告之悔”也是动带双宾之法。
10公入而賦,……姜出而賦,……
点拨:典型连动句,也是典型互文见义修辞手法,双方都是出入“而賦”,“大隧”中外“樂融融”,“樂洩洩”。
方法:归此十例,要领即是:找齐成分,理顺句意,译之求全,不偏不倚。
二、特殊文言句法翻译
1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译文:(根据)先朝王室的制度,大的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国都不得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2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