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讨论式阅读
作者:景中喜
一、转变观念,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非常强调尊师。如《吕氏春秋·劝学》中“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说明师道尊严根深蒂固。现代教育讲究人的平等,尤其人格地位的平等,如果还抱着师道尊严的老古董,板着道貌岸然的冷面孔,岂能不落伍?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我们要做到师生平等,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意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真诚、友爱、平等”的原则,摒弃师道尊严,诚心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到师生的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真诚倾听学生的呼声,真诚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给学生以鼓励、支持、援助。双方彼此敞开心扉,打开对话的心灵之窗。把原来的“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教师要营造宽容、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允许学生说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插嘴。讨论时,组织课堂要灵活,学生根据座位情况、个人性格和脾气,二人至五人组合都行。讨论过程中邻近组与组之间成员必要时可互换,这样可使组员中的不同意见得以更广泛交流。这种做法要长期坚持,讲求实效。不只课堂内,如课前、活动课等,有些相关问题师生间可随意交谈。
二、转变角色,做到师生互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评价一堂课也往往是教师教的如何,讲的怎样,很少说学生学的怎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标则要求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也动起来,在动中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角色意识,搞好角色转换。教师应从传统教育上阅读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教师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让学生跟文本、学生跟学生对话讨论。当学生交流出现问题时,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予以帮助和点拨。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因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是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溅起的,教师在阅读讨论课堂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自行提出问题,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的途径。教师在巡视参与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吸纳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掌握课堂上学生各组讨论的动态。这种讨论式阅读能极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初始阶段需要老师引导示范。
三、转变方式,做到师生共谋。
讨论式阅读教学最大特点是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局面,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从教学方式上看,一改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学生作为观众被动接受的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师生共谋的特点。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师生通过默契或者互相感染的形式共同实现读者、作者、文本和编者之间的对话。譬如:1、新课的导入以往多由老师完成,讨论式阅读可鼓励学生课前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手中资料或通过网上查询,就与教材相关的作者、作品、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特点等,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作简介。这样既达到了引入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动手能力,还让同学展示了风采,可谓一举多得。2、问题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也可能是在师生讨论过程中由老师提出,或由老师点拨学生提出。3、讨论题切入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即兴旁批,旁批的角度可以是思想内容、写法技巧、语言艺术手法等。也可对某些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专题讨论,不拘一格。涉及的专题可以是语言技巧、文章写法、思想内容、艺术形象等,根据实际取舍。譬如学习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一文时,学生对假设形式的归缪法很感兴趣,对批判王权思想这一点,学习有一定困难,需要点拨。学习贾平凹的《落叶》,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兴趣浓厚,感受深刻。学习刘白羽的《日出》,林斤澜的《春风》,学生对欲扬先抑的写法讨论较为深入。学习冯骥才的《日历》,周涛的《每天诞生一次》,学生对化抽象为具象的语言技巧,讨论非常热烈。学习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对名褒实贬的艺术技巧,幽默讽刺的语言,兴致很高。上面列举的这些篇目的学习,都是在师生共同提问讨论过程中完成的。
四、转变评价标准,做到师生共振
1、不采用同一标准衡量,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讨论式阅读课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见人下筷子”,不用统一标准衡量。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树立权威,不迷信权威,在许多问题上,学生凭着初生牛犊的锐气,往往能提出启人心智的创见。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讨论结果要改变由老师判定的做法。讨论中,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春秋时期,自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造就了诸子百家,对我们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很有启发。遇到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或者与多数人看法迥异的观点,只要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发表的独到见解,都应予以肯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现争鸣是天大的好事,可以兼收并蓄,师生在讨论课上可不下结论,遗留的问题,可利用其他时间,采用其他形式解决。如课外写小札记等,这样做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对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发言,树立自信心,照顾个别差异。
新课标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教师应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者,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不拘形式对学生每一次成功的赞赏和鼓励,都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成功无疑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十足。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和气质的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能力的培养。学生中能力强的自不必说,尤其能力较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或者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动手、动口,抑或凝神听取别人意见,师生都应予以首肯。
讨论课是动态交流,学生智慧的灵光时有闪现。教师要捕捉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的火花,让学生的独特体验有交流的机会,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入佳境,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感应,情感上的共鸣,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就促进了生命的成长和觉悟。有时教师参与讨论时一两句精当的点拨,也能激荡起学生心智情感上的涟漪,达到师生心智上的共振。
景中喜,教师,现居甘肃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