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突破课外阅读瓶颈现象的策略
作者:窦红平
一、所读非书。
许多中学生对于中外名著的了解,是通过阅读文学概论、史学概论之类的书籍来侧面了解的,而很少真正去阅读原著。我们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现象。读者不读原著,必然不能与原著中的人物、作家本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自然不会产生共鸣。这样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无书可读。
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图书馆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学校没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著作。即使图书馆里有一点藏书,学生也很难拿到手。“农村初中的图书室一般都藏书了,但很少有专人管理,有的简直形同虚设。”
三、不许读书。
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学校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以分数为中心。在许多中学里,领导、老师禁止学生看课外书,家长也不赞成看课外书,有些学生怕影响学业,课外也就很少读名著了,重视考分重于自我修养。
四、读不好书。
许多学生不能自由阅读和思考,这主要表现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不得当,即:课外阅读计划性较差。另外,读书只注意写什么,而不关心作者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因此,很难从书中受益,也不利于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瓶颈现象呢?
结合众多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慎重选择好课外阅读材料,解决“所读非书”。
我国书籍品种之多,门类之全,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但是真正给学生开列一份有价值的书目,决非易事。我以为开列书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既要考虑阅读材料本身的价值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最为理想的阅读材料应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阅读能力的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阅读材料。一般说来,初中生阅读以中国的、近现代的作品为主,高中生逐渐向外国的、古典的扩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次,阅读材料的面宜广不宜窄。我们为中学生开列的书录,可以包括古今中外名家的文艺性读物、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史地知识、科普读物等。另外,教师还要向学生适时推荐各种报刊时文,以便于他们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得到发展。
最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来。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正如德国作家黑塞所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更适合学生阅读,还可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2、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解决“无书可读”。
我们认为,课外阅读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
所谓物质环境,指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拥有可阅读的书籍。我们可以采取如组建班级“图书、期刊角”,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两三本书在班里和同学们定期汇总交流等办法,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书源。
所谓人际环境,指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与学校的领导、其它学科的教师以及家长进行对话沟通,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育人价值,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如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耳听到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各科学习的作用。并且,还要消除学生本人对课外阅读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畏惧、懒惰等。从而使学生能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关心、帮助下以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展开课外阅读活动。
3、争取尽可能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解决“不许读书”。
首先,压缩课内,填充课外。即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情况下,压缩课内阅读教学的时间,挪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其次,改革考试,减轻负担。我们认为,每学期只组织两次语文考试——期中检测和期未检测。平时教学中,尽量不给学生布置其他语文练习,这有利于学生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时间从事课外阅读。
再次,多方沟通,利用假日。尤其是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利用好双休日和节假日,这是保证中学阶段多看课外读物的关键。
4、加强多维度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解决“读不好书”。
学生阅读方法是否得当,这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从阅读中获得效益的问题,也是课外阅读能否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问题。指导学生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阅读,应注意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课内阅读向课外扩展的维度出发,指导学生分别采用对比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扩充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
第二,从阅读的速度与深浅的维度出发,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而分别采用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等。
第三,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维度出发,一般来说,从初中到高中宜分别采用积累阅读法、理解阅读法、评价阅读法、选择阅读法、鉴赏阅读法等。
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以及让学生正确利用图书资源,教给他们有关检索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这也是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重要举措。
总之,我们要对课外阅读进行周密精心的安排,切实有效的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是能够突破的。
窦红平,教师,现居安徽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