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课堂上的提问权归谁
作者:周泽华
师:对《蜡烛》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我还有个疑问,就是文中的老妇人爱不爱她的丈夫?
师:你为何有此一问呢?
生:老妇人在她丈夫死后,没有把蜡烛插在她丈夫的坟上,而是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了异国红军陌生人的坟上,老妇人不爱她丈夫吗?
师:你认为老妇人爱不爱她的丈夫?
生:不爱!因为她没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插在她丈夫的坟上,而是插在了异国红军的坟上。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谁能结合本文的主题来谈谈这个问题。
生:我不知道老妇人爱不爱她的丈夫。但我肯定的是她很爱红军战士,要不然她就不会把珍藏了45年的喜烛插在红军战士的坟上。这正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即军民之间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她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插在谁的坟上,就说明她爱谁。但毫无疑问,她非常爱红军战士。因为红军从苏联来到南斯拉夫,帮他们打击德国侵略者,现在牺牲了,她把珍藏的喜烛插在了这红军的坟上,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我认为这种爱是一种敬爱,是对帮助了自己的人的一种感激;我认为这种爱是母爱,是一个母亲,对英勇的儿子的爱;我认为这种爱是真爱,是对人生价值最好的诠释。而她对丈夫的爱,那是恩爱,可能她用别的方式来表达她对她丈夫的爱。所以我认为不能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插在谁的坟上,就说明她爱谁。或是说她爱谁多点。
师:刚才大家结合课文回答了你的问题,很精彩。这位同学,你找到答案了吗?
生:嗯!
【思考】
以上是笔者上西蒙诺夫的《蜡烛》(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一课的结尾部分。《蜡烛》一文描写了一位南斯拉大老妇人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并在红军战士的坟上插上了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来悼念烈士。课上学生的提问“她爱不爱她的丈夫”这个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课堂上,提问权归谁?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点说,学生的提问是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老师无论提出多么高明的问题都比不上学生的普通一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传统的课堂提问模式是老师提问,直至今日,这一模式还被广泛地在课堂上使用,发挥着它的作用。可现在,学生身边的参考资料满天飞,往往是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了,而且都是标准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竟然在猜计着老师下一个问题要提什么了。于是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质疑环节,就是让学生针对文本,自己提出问题。真正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让学生去研读文本,深入文本,寻找思维的亮点。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课堂上让学生提问,这正体现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老师责任的内涵。一篇文章的讲解,并不是老师设计的问题讲完了,课就结束了。而应该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没有疑惑了,那才是这篇文章学完了。
然而,当真正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时,老师又不免担心了。这种担心说到底还是因为这触及到了一些老师的痛处或利益。对一线老师而言,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就意味着自身必须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这就动了真格,绝对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和墙上的标语了。
l、有些老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成自然,并且已积累了多年的丰富经验,要他们转变习惯,无异于“动了他的奶酪”,而要从零开始去寻找新的“奶酪”,又怎如现成的吃得省心,自然是很不情愿。“提问权同归”就是要拿走他们旧的“奶酪”而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奶酪”。
2、有些老师对学生提问的可行性充满了怀疑和担心,总认为学生没有提问的能力,提不出好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对学生提问有一千个不放心。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教学进度的快慢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孰重孰轻?事实上只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这些问题都是能得到解决的。如果仅仅因为学生不会提问就不让其提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因为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或吃得满地都是,就不让其吃饭或者就一直喂他不让他自己吃呢?结果岂不很荒唐。
3、有些老师对自己不太自信,认为自己无法驾御这样的课堂。确实,“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需要老师更深入钻研教材,加大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因为你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了,就意味着使课堂具有了不可预测的性质,倘若你对教材不熟悉,或备课上不够深入细致,就有可能被学生问倒。而这不正说明,提问权的回归对提高老师的素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吗?这不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吗?
4、还有老师担心,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老师就会失去对教学的预设”,“会使教学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阵,教学也将没有一定的系统,变得可有可无了”。笔者认为这还是“老师本位”思想在作祟,其本质还是对“学生主体”思想的排斥。
周泽华,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