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指导学生写诗的三个基本方法

作者:方 艳




  学习语言,要合乎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可归纳为:积累语言、鉴赏语言、应用语言和创造语言。而“语言游戏”的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认识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很有好处的。“游戏”一般是轻松愉快的,我说的“语言游戏”指,只要教师抓住语言实际,实行师生互动,即时点拨,课堂气氛会被创造激情的学生带出一个一个的高潮。如“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暗示农夫千百年都在遭受苦难。但在语言上,这句诗写得很形象,关键在“升起又降落”这个词一般用在具体可感的事物如太阳、月亮等上,而这里却用在“朝代”这个抽象名词上,把“朝代”看作具体可感的事物了——这就是拟物。拟物的关键是动作要适合“物的特征”。我让学生对“梦”和“青春”这两个抽象词语用拟物的方式造句,然后让随堂观察到的学生念出他们句子,同学互相评判,出现了如“青春在他的脸上跳跃”“又一个梦在他的枕头上滑了过去”这些十分有创意的句子。讨论中,学生对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学习语言,要注意选择有意蕴的、有典型技巧的语言,不能出现像叶圣陶所说的“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情况。比如经过变化的词法和句法。词法如《赞美》中“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粗糙”。一般而言,“粗糙”用于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能修饰“身躯”,把用于甲词的词语用到乙词上,这是词语的移用(移就)。这样用词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个身躯是模糊的、这个农夫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是一群人的代表。使我们对农夫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如“苍白的日子”“倔强的头发”“《苍老的浮云》”(残雪的著名小说)。句法如诗歌第一行“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按照常规句式应该为“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这样还和第二行“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对称呢!
  作为生命体,诗歌的语言有其外在的形式,且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的外在形式,正是诗人和评论家们孜孜探讨的格律、修辞、句法和色彩美、音乐美、建筑美,以及陌生化、变形、重叠、复沓等,使它们呈现出诗歌各自不同的特征,正如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动作呈现出他的内在精神一样。所以,外在形态的不同,使诗歌呈现出或静穆、或沉稳、或狂放、或含蓄……等不同的风格。当我们创作一首诗歌时,就要用心去体悟那生命的本真状态,就是要剥去这层层的语言外衣,去进行审美的创造,完成快乐的审美之旅。
  诗歌不是语言的机械组合,我们不能像科学分析的方法那样对其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更不能像建房子砌砖那样机械。我们对诗歌的每一个细小部分的体悟,基本前提是把诗歌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统一的整体来看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体,惟有用心、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她,让两颗心相互碰撞交融,然后借用一个或者几个甚至一组意象来抒发我们自己的情感,我们才能真正让自己、让读者感悟到所创作诗歌的那鲜活奔放的生命激情和审美化意境。
  “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是一面严肃的艺术旗帜,也是诗歌踏上美的轻舟的必要条件。
  总之,引导学生习作诗歌,所要进行的工作是多方面的,这是一项艰巨而富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审美创造活动。意象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应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美学元素。教师只有让审美客体的这三方面给作者自己、给读者对象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审美的思考,才能让学生踏上美的轻舟、穿越诗的河流,才能顺畅地行进在诗歌创作的审美之河中。
  
  方艳,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