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沈卫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小学教育必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发展创新思维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疑”是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这种思维不墨守成规,突出表现为标新立异,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思维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疑,对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尤为必要。
  我在教《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一文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以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为题,而不以贾母游赏大观园为题?文中可不可以不安排刘姥姥这个人物,而安排其他人物?这些问题一提出,许多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安排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作者是想通过刘姥姥这个乡下人的眼口来突出贾府的豪华奢侈;有的说也可以写贾母游赏大观园,因为贾母是文章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是众人眼中口中奉承的人物,而且许多东西,比如像软烟罗、雨过天晴等,都是从贾母口中说出,也同样能说明贾府的奢侈豪华;有的又说文章也可以通过刘姥姥的孙子板儿来写,让贾府的豪华奢侈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口中说出,会更令人信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运用语言表达情景。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知识的情感色彩能加深人们对它的理解,使这种理解变得生动活泼,使人们感到知识同自己的关系,因而产生答辩的反应。没有情感的知识是僵死的。对学生来说,真正引起积极情感体验的莫过于知识信息本身。比如在教学《故乡》一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在当今,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宏儿和水生相遇,会是怎样一副情景?要学生快速构思,于是,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设想宏儿成了一个大学教授,水生是西瓜新品种开发办经理,宏儿帮水生更好地开发西瓜新品种;有的设想宏儿是个商人,水生是个种西瓜的农民,宏儿和水生由原来的不认识,为一些薄利反目成仇到最后和好如初;有的设想宏儿成了一位新闻记者,由编辑部主任安排去采访己成为企业家的水生……学生想象丰富奇特,但只要合乎情理,我都打高分。
  
  三、展开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创新的翅膀。没有了想象,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石。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之间没有关系。”这种把原来不相干的概念连接沟通起来的过程,称之为“想象”。它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新想象。创新想象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或非语言描绘在头脑形成有关事物形象的想象。要发展创新思维,就要进行再造想象训练。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学完《皇帝的新装》,让他们思考、想象皇帝回宫后所发生的事情,并讨论、记录、整理,最后上台讲。组织这样的活动,由于学生们准备充分,连平时上课少开口的女学生在活动中也不甘示弱,踊跃发言,大胆辩论,整个活动过程气氛热烈。有的同学引经据典(背书)滔滔不绝;有的临场发挥,恰到好处,也不乏诙谐幽默。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从学到用,学用结合,既尝到学的乐趣,又尝到用的甜头,变“苦学”为“乐学”,进而使想象力得到彰显,创造性思维得到强化。
  
  四、引导比较,实现求异创新
  
  比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了比较,才能从中发现矛盾,提出疑问,进行鉴别,获得创新。语文教学中,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
  比如同样表达“愁”,在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表达出诗人被流放后的悲愁,用“江城五月落梅花”来表达伤感愁闷的情怀;在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的是一种与亲人难以团聚的离别之愁,用拟人手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来抒写;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愁闷,通过战斗场面的想象,与文末的现实描绘“可怜白发生”形成巨大的反差等来描写。引导学生比较,运用求异思维,找出其中的异同,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取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学生从中理解了文章的丰富含义和情味,体会到“道是寻常却奇崛”的道理。引导学生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可以得出如下求异思维结果:两文所托之物不同,而言志手法相同;结构方法不同,而艺术构思相同;美的情趣不同,而美的意境相同;音调抑扬不同,而语言优美相同。
  
  沈卫君,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