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

作者:徐 凡




  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死了当家人”,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写出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形象,体现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两颊还是红的”,展现了她良好的身体状态,尚可自食其力。“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祥林嫂在鲁家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然而她“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因为她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规规矩矩地生活。可这样的人却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也就是说她宁愿去给人帮工做苦力,不愿面对婆婆,可见婆婆对她的态度之恶劣。这里已经给读者暗示了封建家族制即族权的可怕,这无疑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三个半月以后,婆婆带人将她绑架回去,春上的时候,又用暴力强逼祥林嫂再嫁,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将她卖给深山里的农民。两年后,祥林嫂第二次丧夫,孩子又被狼叨走,没多久大伯收屋,她被赶了出来,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还是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从“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这次回来,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表明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当中。但当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就烦厌得头痛,不留情面地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的时候,“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这里的“直”字,又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和不知所措。“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阿毛的故事来”。别人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先问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她只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写出祥林嫂内心的失落、无奈和悲凉。
  对于祥林嫂的遭遇,同为劳动妇女的“善女人”柳妈“诡秘”地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去土地庙里捐一条门槛,作为她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这样就可以赎了她“事二夫”的罪名。祥林嫂终于看到了希望,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攒够十二银元,去庙里捐了门槛。捐过门槛的祥林嫂显然心里特别轻松,所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我已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可以和别人平起平坐了,也可以办“祝福”了,这里的眼神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之后的快乐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但希望的火花很快便被四婶的“你放着吧,祥林嫂!”给浇灭了;于是她的眼睛在一夜间便“窈陷”下去,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从此,她便怕暗夜,怕黑影,怕人,像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直是一个木偶人。
  当我最后一次看见祥林嫂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打击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她向我打听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她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她不但生活在现世的痛苦与折磨中,还生活在对来世的焦虑与不安中,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因此,这里的“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总之,对祥林嫂的眼神的刻画,表现了人物从一个善良本分,自立自强,到对生活失去信心;从坚韧耐劳,能面对现实,转变到麻木迟钝的精神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得以“借一斑略知全豹”,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徐凡,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