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父亲》互动授课教学案例
作者:陈洪仁
语文新授课是以新知识的传授及语言技能的形成为核心,渗透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课型,是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课型。
一、新授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新授课的互动教学,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深厚的知识积淀,以期达到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策略和具体要求
1.课前预习
新授课的课前预习:
(师)课前预习指导--(生)按要求预习--(师)了解作业情况,定位教学重心。
课前预习常规作业要求:(写在作业本上)
分类整理归纳生字词
精彩片段摘抄和赏析(1--2个片段)
质疑(每篇课文至少一问)
圈划文本重要信息,提炼归纳文本主旨,写下来。
有条件,查阅与本文相关资料
2.课堂教学组织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学习,是提高新授课学习实效的关键。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互动活动。
(1)创设高质量的问题 激活思维引发高效互动
一般说来,教学互动往往是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教学互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就是:有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有适当的难度-----让部分学生有展示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既有“跳”的机会,也能“摘到桃子”;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所设问题同时应简洁、无歧义、指向性明确、有相当强的张力,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充分的空间。
(2)围绕目标,多维互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讨论并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清晰授课,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通过围绕话题讨论,合作探究,激活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善于组织和诱导,及时给予肯定、表扬或指出错误,另外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实例,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多方面教育,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素质。
此外,教师还应正确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操作:
(师)组织课堂多维互动:
(师)启动阅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或引发讨论等)
↓
(生)合作学习(与教师、文本和其他同学对话)
↓
(师生)参与合作学习(诵读涵泳、品味鉴赏、问题探讨)
↓
(师或生)归纳小结和练习(可当堂练习也可放在课外)
师生、生生互动原则:
诵读涵泳与品味鉴赏相结合
体验分享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共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
小组讨论与师生问答相结合
传授方法与训练相结合
3.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布置适量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作业的内容设计:
(1)巩固本课时内容的作业
(2)深化阅读的作业
(3)下节课预读作业
注意:在这一模式教学中应突出运用“五点”教学方法:找准学生兴趣点,抓住施教切入点,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点,落实教学重难点,突出能力培养点。
三、新授课的教学案例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简案)
课前预习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1.读全文划出文中的词语、成语,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反复品读细节,谈谈原因。
课堂教学组织
1.导入
课前播放视频----青年歌手刘和刚演唱《父亲》。
2.交流预习作业
利用多媒体投影检查预习作业1——重点词语的读音注释。
(预习作业2在下一环节完成)
3.切入文本
师:文中第一节“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断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地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欢愉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本文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又写了哪些片断细节呢?
投影显示核心问题:
①本文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核心事件是什么?
(父亲和我在家乡的生活 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父亲送我上大学)
②从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片段,说说理由?(师生品读细节)
课后作业布置
1、请同学写一段父亲或母亲关爱自己的细节,要情真感人。
2、请课外阅读有关“父亲”的文章
陈洪仁,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