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碧螺春》教学片段评析

作者:庞绍勇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动态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精彩的课堂生成,绝对不是无中生有,它首先来自教学预案的精心设计。当然,任何预设随着课堂学情的变化,亦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那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预设,让预设在生成中优化,让精彩在预设中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下面笔者就以《碧螺春》(苏教版第十二册)的教学片段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感受。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文末引用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真是匠心独具,既借此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抓住这一蕴含深情之笔,在这一课的教学预案设计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项练习:
  请你仿照外国诗人诗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句诗,赞美一下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
  刚开始,学生虽感到兴奋,但似乎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及时调整了预设,降低难度,改成一道填空题: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进而启发:
  师: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描写碧螺春采摘、制作的内容),看看哪些写得最美,哪些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阵默读、沉思之后,学生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生1: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俊美的身影。
  生2: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灵巧的双手。
  生3: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飞扬的神采。
  生4: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叉开的五指。
  生5: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山村的万家灯火。
  ……
  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撞击,就立即放射出如此灿烂的火花。
  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写一首‘古诗’来赞美碧螺春?”
  “真是个好主意!”我立即称赞道。紧接着,我对大家说:“请同学们仿照古诗的写法,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久负盛名、令人陶醉的碧螺春,看谁写得最精彩,最有诗味。”
  这下,学生的兴致再次被调动起来,立刻投入到紧张兴奋的诗歌创作中去,他们有的埋头沉思,有的边读边想,有的小声讨论。不到10分钟,学生的小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生1:我根据碧螺春茶汤的色、香、味的特点,编了一首“七言绝句”——
  碧螺茶汤绿又亮,清香扑鼻沁心脾。
  抿上一口人心爽,包你一生永不忘。
  师:不错,有点诗味(并带头鼓起掌来)
  生2:我是根据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写的——
  本是野生石壁中,不甘落后自茂盛。
  一朝香气吓煞人,便得美名碧螺春。
  师:好,很有诗味!简短的28个字,概括了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不过,如果把末句中的“美名”改为“芳名”就更有诗意了。
  生3:(急切地)老师,听听我的——
  太湖东山出名茶,碧螺春茗满天下。
  揉搓捺抓做工细,色香味形人人夸。
  师:(情不自禁的鼓起掌)真精彩!简直是诗意盎然,诗味十足,就是诗仙李白听了,也会为你翘起大拇指的!能让我们再欣赏一遍吗?
  于是该生又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然后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中坐下了。
  生4:我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写了一首词来赞美碧螺春——
  江南好,
  风景不寻常。
  满山春茶翠似玉,
  入口爽甜又清香。
  何日再品尝?
  师:你仿写的真好,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赞美了碧螺春茶给人带来的愉快感受,真是一首绝妙的长短句!
  掌声再次响起。
  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六年级学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想到一次小小的预设竟演绎出如此精彩的课堂!
  
  庞绍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