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初探
作者:姜志岗
咏物言志诗 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这道题重点考查的就是这一方面的知识。
边塞征战诗 古代诗人中有军旅生活经历的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顺手多了。
怀古咏史诗 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所,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面对这些场景而产发的感慨融入到他的诗歌的字里行间。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环境都要充分挖掘。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因为其中“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 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不舍之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这首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前文已作介绍,不再赘述。)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回答这个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该题就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
诗词的语言是经过诗人百般锤炼的。正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词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释义。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题是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加揣摩与体味。
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也应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
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生平情况、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除此而外还有坐标分析法等等,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古诗鉴赏题“有法可依”,但又不能“呆抱固法”;如果说以上所介绍的方法是把利剑,那么平时的广泛的阅读以及由此而积累的知识就是剑法和“内力”。当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决不是我碎碎几语就能囊括的,以上所谈也只能触其“冰山一角”,并纯属“一家之言”。
姜志岗,男,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