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构建充满音乐的语文课堂

作者:于丽华




  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感情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通过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深刻的感受到,恰当的音乐运用到语文课堂上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引发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在渲染气氛、导入情景时引入音乐
  恰当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它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恰当气氛的营造,能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形成立体感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选一段合适的音乐,配上老师深情动听的解说,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效果。
  抛砖引玉:曲在此而意在彼。目的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的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尽一步”。
  学林嗣环的脍炙人口的《口技》一文,我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课堂群情鹊起。这时就势引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之声模拟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实为难得。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模拟各种声音的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一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踊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当中。
  同时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有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很难让人产生兴趣,学习中恹恹入睡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而讲说明文,我更注意注入“音乐的阳光”,讲《中国石拱桥》以欢乐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什么人修,玉石栏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咿呀海”的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二、在激发兴趣、调动感情时引入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学习是一种持久的主动认知行为,如果没有兴趣,怎能期望学生长久自觉的进行这种活动呢?用适当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入最佳状态,有利于走向教学的最优化。
  如:《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其中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深深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再者,如在学习课文《背影》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配上一段舒缓的钢琴曲,让大家伴着音乐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同时也可以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音乐在此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感情,让大家有更深的体会。
  三、在诱发想象、加深理解时引入音乐
  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诱发想象需要一定的媒介和触发点,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加速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以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如:在学习课文《安塞腰鼓》时,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形式上有共同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概。
  四、在激发灵感、情景写作时引入音乐
  音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发挥如此效应,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有良好的效果。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尤难。”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前不久,我们就曾进行了先听曲然后作文的实验,一曲过后,学生们纷纷展开联想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相当不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学媒体出现的音乐扩大了思维的时空范围,创造了许多感性经验不可以能得到的“类感性材料”。由音乐的情趣诱导,大脑不同区域同时启动,加强了认识的能动性,既更好地发挥了大脑的思维潜力,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音乐媒体介入语文教学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希望我们都继续努力,继续探索,让学生们都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一片更新更广的天空。
  
  于丽华,教师,现居山东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