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作文创新的三种方法
作者:贾文杰
其一,从立意上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提出的见解与众不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惊(至少“为之一动,引起关注”),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举个例子,2003年高考作文是围绕“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话题来写,有一篇题为《感性、理性、认知》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两段文字:
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
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感情上的疏远,造成了极其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同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生命的失落应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惋惜与同情。用理性去冲破感性的牢笼,真正地认知事物,规范自己的心灵。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就在于它是以新观点取胜。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国人皆知,再加上驻南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事件,国人大多对美国有反感情绪,而本文作者却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站在反恐的高度,对国人关于“9.11”事件的看法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具有思辩色彩,观点颇有启发意义。正是这种新认知、新观念,才使本文有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才使本文从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其二,从材料上创新。
从材料上创新的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分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作文自然会被阅卷老师看好。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重新包装,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下面介绍两种具体作法。
一、热点时事入文来,新米做饭分外香。这种方法就是从报刊和电视新闻中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材料,或从身边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典型的人和事,这样的材料新颖,时效性强,很容易获得高分。例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江苏一考生写的题为《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地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诠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写这类作文的前提,当然是平时要关注报刊和电视等新闻,比如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大灾难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还有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等引人注目的国内新闻事件,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得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不仅社会热点是新米,身边的生活小事也是写出创新作文的新米。
二、杂取合成学鲁迅,移花接木巧改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鲁迅创作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阿Q这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就是鲁迅合成的。移花接木,错位改版是影视故事常用的文学手法,例如关公战秦琼、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新梁山伯传奇等等,就是运用这类表现手法,收到了以“新”吸引人的效果。当然,运用此法也不能瞎编乱造,要有生活中的原型作依托。例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就有三个生活原型: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杂取移接”之法,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从形式上创新。
考试时,面对作文题,如果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材料,怎么办?不要急,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比如构思新巧,语言优美,同样能让阅卷老师另眼相看。
巧思一,借书信形式,与古人对话。2004年高考,甘肃一考生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这个话题,写了一篇题为《致和绅的一封信》的考场作文。此文利用书信的形式与大贪官和绅对话,由此来诠释话题,表现了本文作者构思的机智。
巧思二,借寓言形式传情达意,诠释话题。例如2004年高考,天津一考生,面对“材与非材”话题,写成题为《我是檀香木》的作文,文中以“檀香木”自述的口吻(第一人称),写檀香木的经历和见闻,引起人们对“材与非材”的价值内涵的思考,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巧思三,借小标题的形式和象征手法来行文。2004年重庆一考生面对“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话题,以“菊花飘香的时节”为题行文,在文中依次设计了“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他们的品格,想象丰富,文情并茂,思想深刻,引人入胜。
贾文杰,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