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特色
作者:黄 洁
三、肖像描写突破了此前小说的千篇一律的模式
小说话本的肖像描写比较粗糙,大都是脸谱式的勾勒,只能起帮助读者判别好人和坏人的作用,且大都是静止的描写,还不能随着人物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对妇女往往作公式化、庸俗化的描写。而《红楼梦》的肖像描写互不相同,且能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回中对金陵十二钗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仅廖廖数语,就显示了迎、探、惜三姐妹不同的容貌美。这三个姊妹的钗环裙袄等人工妆饰,皆是一样。作者完全凭借对他们的脸型、肌肤、身材和仪表神态的刻画,深入挖掘和透视了各人的自然资质和固有情愫。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通过外部的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这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描写中,的确是罕见的。这段肖像描写包含着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在容貌描写方面,则着重从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的本性。这些描写完全突破了当时“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的描写”。
4、诗词不再是“附加物”,而成为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叙事中夹带大量诗词,这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唐人工诗,既着意著小说,不免顺手牵入几首小诗以添风韵神采。只因无意求之,反倒清丽自然。历代评小说的赞其所录“诗词亦大率可喜”;品诗的也称其小说中诗“大有绝妙今古,一字千金者”。自元稹《莺莺传》开以赠诗表爱情的先例,作家只要捏造出两个才子佳人就能在小说中无穷无尽地吟诗做赋。但唐传奇、宋元话本中的诗词,一般都出自作者或说书者之口,或用于开头、结尾,或用于行文中对人和事的评价,当然也有出于书中角色之口的吟咏,然而它们往往多属“附加物”、“装饰品”,游历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只有在《红楼梦》中,诗词真正成为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一回中写旅居僧房的贾雨村中秋赏月,可以说是这位胸有野心和机谋的穷儒的心理境界的一面镜子。开始的五言一律是他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认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同娇杏结姻缘的愿望不知能否实现的忧虑。接着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是他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的心境自现,抒发了他梦寐以求、飞黄腾达的自负意念。后来与甄士隐对月饮酒至浓处咏的一绝,与其说是对圆月的赞赏和颂歌,不如说是他对内心欲望的追求和颂歌。作者是通过贾雨村对月感怀的三首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他的真实心境。第三回的两首词《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统治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的曲子及其他词曲,对小说通篇描写的大观园女儿们的离合悲欢、喜忧哀怨和悲剧结局的意境,起有提纲挈领的制约作用。
黄洁,教师,现居浙江桐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