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人是什么》一文指瑕
作者:涂俊宏
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和语意重复。如:
①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②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备感亲切的。
这两句属用词不当。句①中的“期间”应改为“时期”。“期间”指某一段时间或时期内,“时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此句也有搭配不当的问题,“一个”不能与“期间”搭配。句②中的“备感”应改为“倍感”。“备”是尽,全的意思;“倍”是更加,格外的意思。“倍感”即更加感到,格外感到;“备感”属生造词语。
③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
④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⑤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倍感亲切的。
⑥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
这四句属搭配不当。句③中主语“回答”与谓语“忧郁”“暗淡”不能搭配。“忧郁”往往形容心情或神态,“暗淡”往往形容光线、颜色或前途。句④中主语“人”与谓语“是……憧憬”不能搭配,可将“人”改为“人生”。句⑤中主语“精神”与谓语“是倍感亲切的”不能搭配,主客体颠倒了;“倍感亲切的”对象应是“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性的民族”。句⑥中主语“痛苦”与谓语“觉得”不能搭配,应在“觉得”前加上“使人”,变为一个兼语句。为使句子更通顺,可在“化成”前加上“从而”。
⑦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⑧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⑨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这三句属语意重复。句⑥中“有时”与“时候”重复,应删去“有时”。⑦⑧两句中“原因”与“因为”重复,应删去“因为”。
布局谋篇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题不符、前后脱节和主次不当。
文章的题目是“人是什么”,而正文论述的是人生的意义。文章前一部分列举了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最为明确的是康德。康德的观点不仅明确,而且也很有新意。他认为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如果作者紧扣这一观点并联系我们新时代的实际进行阐发,那么文题就相符了。当然,将标题改为“人生的意义”是最简便的 了。
文章虽然有删节,但作为一篇课文,也应该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而后一部分作者将人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然后对这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内容庞杂,前后脱节。最好干脆将前一部分删去,这样内容更集中,也完整。
后一部分围绕三个组成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论述,可见是课文的重点。而在以往、现时和未来这三者中,作者认为,“但是,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作为整体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作为中间环节,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显然,现时是这三者中的重点。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自然应该重点论述。而作者用三成的篇幅谈对往事的追忆,用两成的篇幅谈对未来的憧憬,只用一成的篇幅来谈对现时的把握。主次不明,详略不当。
涂俊宏,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