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情景的丰富与拓展

作者:王艳玲




  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自然需要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身心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笔者就执教《端午日》、《三峡》和《春》时的课堂实践,谈一谈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丰富和开展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点滴体会。
  
  一、突出学生主体,启发学生思维。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1、在课前教者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搜集信息。布置《端午日》这一课预习时,教者要求学生课前借助相关资料或上网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侧重在“端午日”这个节日),尤其需重点了解作家沈从文及湘西文化。而学习《三峡》前,教者则让学生了解三峡的今昔,进行对比,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后,再听听录音,扫除字词障碍。因学生熟悉春天,平日留心过春景,执教《春》前,则让学生说出对春的感受,回忆写春的古诗或佳句,这都是意在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自然走入文本,便于组织教学。
  2、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如教《端午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对场面描写的了解,让同学们重点品读赏析赛龙舟的场面;《三峡》中在学生观赏了三峡的景观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说说最喜欢的景观并阐述理由。《春》中“欣赏语言”之美这一环节,则集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思维,赏析评价的特点。
  
  二、增强师生互动,优化教学环节。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上。教者考虑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问题设计的梯度,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兴趣,有寻求答案的欲望,有合作交流的动力。《端午日》中小组合作,重点分析“赛龙舟”的场面是怎样展现紧张而又热烈的气氛的,既有分工,又有记录,还有点评,绝不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三峡》中侧重讨论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色的,既以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后思维被激活的瞬间为契机,又紧紧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寻求突破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到位,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细腻。《春》中品读、赏析、评价交错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呈现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把在场听课者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由此不难看出,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
  自然,课堂里随时充溢着教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机智之举和过渡之巧。比如执教《春》时的思想定位在“美文美教”:以“美景需要我们欣赏,美文需要我们朗读”引导学生进入“美文朗读”环节;“好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美,还要知道它美在哪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到对《春》的“美文赏析”上来。不露痕迹,不带做作,学生自然的由老师引领着,身心愉悦地徜徉在感受语言美的海洋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这正是我们教师着力追求的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挖掘文本内核,营造活力课堂。
  
  语言是思想之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教师,在语文活动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会使学生更愿意打开心灵的大门,与老师、同学、家人分享阅读、学习的体验。教者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紧凑环节,还整合资源,充分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优化课堂。借助自读、听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十足。品读时,学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欣赏一组充满地方特色的风景图片之后,学生眼中充满对湘西风光的赞叹之意,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视听交织、图文并茂的《春》听读后,学生由衷吐露出对春的感受:它是美的、新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
  《三峡》的水湍急奔腾,配上图画,学生如亲临其境;三峡的山高峻陡峭,配上图,学生如置身其间,学生正是在读、看、视、品等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才增添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评价能力,才提高了听说读写相融合的语文素养。
  这三堂课让笔者真切体会到新课改中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在逐步完善,渐趋协调。正是有了教者课前的精心预设,课上的随机生成,我们的课改实践才有了新意,有了活力,有了进一步探究新课程理念的价值。
  王艳玲,女,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