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再读《孔雀东南飞》
作者:李向东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焦母、刘兰芝:婆媳之争,谁是谁非,难以断定,只有听其言,观其行,才知谁的话可信?要弄清此问题,就必须尊重原文。
刘兰芝向丈夫焦仲卿倾诉时说:“十三能织素……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所迟,君家妇难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又说:“往昔初阳岁……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何言复来还。”
焦母向儿子焦仲卿怒斥时说:“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东家有贤女……谴去慎莫留!”
从刘兰芝的话可看出,刘兰芝受过良好的教育,嫁为人妇,“心中常苦悲”,一悲夫妻难相聚,二悲“君家妇难为”。她认为自己非常勤劳,并能侍奉焦母,毫无罪过,是焦母故意刁难,嫌她不勤快。而焦母却说,“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焦母并没有否认刘兰芝的勤快,只是认为她“举止自专由”,毫无礼节,缺少对婆婆应有的尊重。焦母驱赶刘兰芝,原由两个字“不贤”,所以焦母宁愿要“东家贤女”,却不要美丽、勤劳、聪慧但不“贤惠”的刘兰芝。
仔细分析两人的话,我认为,焦母的话可信,刘兰芝的话不可全信。刘兰芝美丽、勤劳、聪慧但不“孝敬”公婆,说话尖酸刻薄而且性格极其刚烈倔强。在封建社会,婚姻解除的条件则是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恶疾。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由此看来,刘兰芝应是触犯三、四两条,即“不顺父母,口多言”。 可推出焦母并非“恶婆婆”,刘兰芝不是“贤媳妇”。
单凭焦母的话不能证明刘兰芝不是一位“贤惠孝顺”的好媳妇,我们从原文去观察刘兰芝的言行,就可知刘兰芝为人。下面从四件事来分析。
〈一〉兰芝自谴 丈夫刚回家,刘兰芝恶人先告状,诋毁婆婆,言辞中充满尖酸刻薄,尽说自己好,说尽婆婆坏,像个挑拨离间的“长舌妇”。“自谴”说明她性格极其刚烈,她目的是向丈夫施压,向婆婆示威。其实婆婆在之前并无意要驱赶儿媳妇,但刘兰芝自谴,是自己作出的错误决定,因为她不会也不愿向婆婆低头。诗中叙写刘兰芝向丈夫焦仲卿倾诉时并无神态描写,而用“怒”字刻画婆婆的神态,刘兰芝倾诉时无“眼泪”,一方面说明她可能没受到很大的委屈,另一方面说明她是个极其刚烈倔强的女子,试问像这样女子,在平时怎么可能向婆婆屈服,低头,听顺婆婆呢?
〈二〉拜别阿母 在她被归遣的当天早上,刘兰芝并没表现出平常女子那般哭哭泣泣的样子,而是神态镇定自若,精心打扮,把自己精妙绝伦的美展示出来。刘兰芝的“严妆”其用意何在?一般人认为表现出其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刚强性格。细思,她还应是做给婆婆和丈夫看的,其意想留在焦家。她用刚强方法错误表达了她的意图,而在婆婆看来,这是示威。后面的“自谦之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念母劳家里。”仍是讥讽之语,更加激怒了婆婆,驱赶已没有回旋余地。从后文她对丈夫离别话中,“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并不想离开焦家,她深爱着焦仲卿,然而她更不想向婆婆屈服,低头,于是硬气地回家了。
〈三〉兰芝改嫁 在汉代女子改嫁是正常现象,不受任何歧视,县令、太守谴媒,一方面说明了上述观点,另一方面反衬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刘兰芝依然美丽聪慧、勤劳能干。为什么刘兰芝抗婚没有坚持到底?表面上是其兄所逼,其实是刘兰芝看不到回焦家的希望,应允哥哥。在之前她就告诉了丈夫焦仲卿,回家处境很艰难,等不到多久,希望丈夫早点来接她,不然会改嫁。也许改嫁是刘兰芝最好的选择,她可以离开焦母的刁难生活,重新过上好日子。刘兰芝“仰头”的应允,把她那倔强不屈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又在赌气,她抛弃了两人的山盟海誓,忘却夫妻的情深意长,决定改嫁,目的是要气死婆婆。我想,如果刘兰芝在“抗婚”上更强硬,又主动向婆婆屈服低头,如果焦仲卿及早来接刘兰芝回家,如果焦母能宽宏大量,让刘兰芝回到焦家,悲剧不会发生。
〈四〉双双殉情 刘兰芝改嫁,并不想殉情,虽然夫妻情深意长。“自君别我后,……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这话告诉丈夫,改嫁是逼迫的,叫丈夫断了重续夫妻的念头。焦仲卿在不恰当的时候却强硬了起来,嘲笑起刘兰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吾独向黄泉!”嘲笑刘兰芝忘记了誓言,并许诺要为情而死。此时刘兰芝硬气又来了,“何意出此言!……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为了这个誓言,她选择了殉情。投水自尽,说明刘兰芝是一位敢说敢做的硬气女子。这样女子谁会相信她会怕婆婆呢?
由此可见,刘兰芝是一位性格极其刚烈倔强、敢说敢做的硬气女子,她从来没有把婆婆放在眼里,对婆婆有不尊重不孝顺之嫌,婆婆所说“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应该符合刘兰芝的性格,婆婆的话可信。总之,刘兰芝不是封建社会的“贤惠孝顺”的好媳妇。
李向东,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