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认识
作者:张 宁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学科,在小学教学计划中举足轻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上好语文课,对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不够,这主要是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尚未理解;有的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是增加负担,没有时间安排,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大作用;有些教师虽然对课外阅读的意义有所理解,也主张让学生多看些课外书籍,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科学而具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停留在不正常的状态。(1)自然状态,即让学生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就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了。(2)随意状态,即教师想起来就组织学生读一读,工作忙了就放下了。学生也是随着意愿,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事实上,在应试教育居高不下的今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地,所面临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在新课改理念的支配下,重新研究与探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是强化“双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并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惟一渠道,语言文字是工具,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小学生通过课外活动,阅读相关书刊、观看电影和电视、从事人际交往活动、开展“三笔字”等实践活动,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学语言、用语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与运用能力。而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个别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轻视不仅是对课外阅读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尤其是没有从根本上理清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联性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认清这种关系,并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基础上,启发说:“哪个同学看过《三国演义》? 你能把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向大家做个介绍吗?”此时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周瑜的妒忌凶残,鲁肃的忠厚朴实,曹操的多疑自信,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通过同学的介绍,这些人物在同学的头脑中就会留下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从而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清楚地了解到每个人物在这里的作用,了解到《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当然,那些没看过《三国演义》同学的兴趣也可能被调动了起来,其阅读《三国演义》的心理活动就被激活了。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学习,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总之,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种关系,既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反作用
人教社小学语文主编崔峦先生在《领会修订后大纲的基本精神,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谈到: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在教学内容上,不唯书,现实生活中适合的语文教学资源皆可用。在教学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长智慧才干的皆可行。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对语文教学怎样改革,都离不开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目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识字、怎样阅读、怎样欣赏一篇文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较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去阅读更多的书籍。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为课外阅读服务,为形成自学能力服务。教学实践表明,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在教学中运用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的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意义,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读书的意义,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发展。只有做好了这个工作,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心理定向,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真正迈出第一步。比如在班级中召开“书籍——我们最好的朋友”主题班会,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和调动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一系列活动奠定可靠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课堂,精心设计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太阳》这篇文章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更多的具体事实来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外读物中去找答案,让孩子们有目的地去读这方面的科普读物。
(三)立足条件,创建平台
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前提。为了确保课外学习活动的科学化进行,以下三个方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教师可帮助学生采取图书馆借阅、学生捐赠、班费购买、社会搜集等多种途径,完善图书借阅库资源。(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图书借阅制度。比如可以尝试让每个同学借一本,自己可以带回家看,也可以在课间看,什么时候看完随时找管理员换的办法;也可以采取一有时间便让管理员打开书柜,一人挑一本在教室里阅读,然后及时放回书柜里的办法。(3)为了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好的阅读条件,建立家庭联系制度。一方面向家长讲清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意义,动员家长多做些这样的智力投资;另一方面,让家长配合老师在家里多督促孩子们读书,并把有些读书的要求告诉家长,以便家长协助督促。
(四)立足检查,随时反馈
由于课外阅读多数利用的是业余时间,所以很容易使学生放任自流。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应建立适当的检查制度。例如,可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记录本,把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摘要、精品片段等做个简单记录,隔一段时间教师把记录本收上来看一看,了解学生的具体阅读情况,必要时可就做得好的同学的经验召开经验交流会,做到及时总结、及时完善、及时整合、及时拓展。当然,对那些读的较少或笔记不够好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
(五)立足时间,自由选择
在学生有了读书积极性的基础上,就必须解决时间问题和怎样坚持的问题。(1)工具性质的语文和数学课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尽量少留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星期六和星期日尽量不留作业。(2)帮助学生定出读书计划,计划包括:①读书内容,②时间安排,③准备做哪些笔记。为了巩固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坚持读书,教师对读书方式和内容都不要进行死的规定,让学生自由选择那些健康而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六)立足活动,相互启发
为了让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汇报和交流,让做得好的同学把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向大家介绍,并且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例如,召开“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最喜欢的故事或精彩片断讲给大家听;有利用班会举行智力竞赛,把学生看过的书中的一些文学知识或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编成考题进行比赛,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这些都是有效提高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的策略。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化特点,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立足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努力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使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喜闻乐见的课外读物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
张宁,女,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