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课堂应给学生留点空间
作者:吴作言
一、设计纲举目张式的能统摄课文的提问
每篇文章都是有其主旨的。如果能设计一些问题,既紧扣文章的主旨,又涉及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课文,不仅有整体性的把握,而且又有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例如《道士塔》一文,仔细研读,就会发现第三部分的前七段,从文物的被发现到外国准备骗走文物这一节,内容含量较多。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细读第三部分1—7自然段,结合全文,还可联系历史和现实,读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a、古代中国政府对文化学术的不重视。在文中表现为对这样一个艺术宝库,居然让一个什么也不懂的肮脏道士看管,如果不是王道士的偶然发现,政府官员或许还不知道。联想到中国古代科学应是发达的,西汉时就有了《九章算术》魏时有了《齐民要术》,可学校只教《四书》《五经》。
b、中国没有形成学术研究和管理的体系,学术是个人的事。本文可以证明的是对这么一个艺术宝库可以说根本无人管;即使有些文官们想读读,研究研究,也不过是为了装潢自己,直到现在还有什么祖传秘方?
c、从文中还读到了政府官员的腐败,中国文官大部分责任感不强,与外国人的献身精神简直不能比,一个是风餐露宿,一个是茶香缕缕。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很有兴趣地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比我们一味地讲更能有效果。
二、模仿课文中的某些句段作新的拓展
《漫话清高》一文思维较为严密。清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即形象化的方法,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显贵”和“富贵”是甄别清高的镜子。其论述部分又以李白和孟浩然最为突出。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生活中你所知道的人中谁较为清高,现由是什么?②屈原,鲁迅清高吗?运用课文中的方法予以论述。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认真读书,看文中是如何论述的。学生如果能很好地回答,就不仅掌握了课文,又拓展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学生是感兴趣的。
三、改写课文也是给学生留空间的好方法
如果我们老是说某文如何如何,好固然好,那是死的。如果采用改的方法,改改文中的某些句段,甚至作全部的翻新,学生不仅知道了原文好,还知道了如何也好或更好,空间宽了,学生活了,知识也就活了。例如《读本》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我给学生分析了一个句子的好处后,要求学生改换为表现欣喜或愉悦心情的句子,且构成排比句式。学生云:“鸟雀为之欢欣,江河为之歌唱,风云因而起舞。”在讲诗歌鉴赏练习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我和学生一起将《天净沙·秋思》改成了“苍藤翠树飞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长风骏马,夕阳西下,男儿志在天涯。”意境和风格截然不同,学生很感兴趣。又如《美腿与丑腿》一文,要求学生改写为一篇从正面论证“还是乐观好”的文章,学生非常积极地读文改文,且效果很好。
四、提示某些内容,让学生读后思考推理
例如《五人墓碑记》中写五人事迹的句子极少,只有“按诛五人”,那么五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受刑而死的,而值得这么纪念,请作一定的推理,且要求符合实际。如果学生能推理出来,那么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不但能理解,而其死的意义也就好理解了。
五、运用想象和联想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说:“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喜有三,悲也有三。喜为,通过修葺,前后对比,有劳动创造之美,有读书深味之美,有自然之趣。文中语言优美,作者感受深切。只有让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体味得到。文中对母亲和祖母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十分成功,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如果让学生想象母亲叩门时和说话时的神态,祖母走路阖门和说话时的神态,给学生以想象空间,还怕学生读不出其中的神韵吗?
吴作言,男,教师,现居湖北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