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作文中展现自我风采
作者:朱月凤
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尽管如此,近年来同仁们仍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观察、思考能力
学生的写作更多的是能触景即生情,经事即有感,不吐不快。
基于这一认识,就要让学生的作文回到表现“真我”的轨道。在“观察”中能独具慧眼,或真或细或深或奇——纯真之眼见卓然,从一片落叶见寒秋,从细微之处见本质,从山重水复见蹊径,甚至还能从无中看到“有”,就像能从蜂逐马蹄中闻到花香。在“思考”中不拘一格:顺着思——顺其波而逐其流;反着思——反其道而逆行之;整体思——多面推求得全貌,局部思——百花丛中取其一;反馈思——以古类今获新知,前瞻思——超前创新设作预测。在作文教学中,不要用固有的思维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灵感的闪现,甚至是不成熟的但具个性的思想出现。总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头脑去分析生活,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章。
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必要在疏导与限制这两个问题上弄清主次。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所限,学生的一些观察有时显得有些怪异,不合常人思维。曾经有一位学生写家里的木沙发像“烧鹅”。经了解,原来,该生是从颜色的角度来写的,问题只是表达不到位。如果不加分析地加以否定,那么,我们将抹杀学生的独特观察。
二、引导学生选材另辟蹊径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学生作文在选材上也一样要避开雷同,自求创新,表现个性。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喜好新的,所以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基于这一认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选材上另辟新径——转移视线,瞄向众人忽略处。学生不仅有自己的爱和同情,而且有内心的忧郁苦闷;不仅有少年那种朦胧的情感,而且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仅有年少的激情和热情,而且有深入内心的反思和强劲的意志力。这些从学生心灵奔涌出来的,闪现着个性色彩的情感就是最好的材料,没有必要“众里寻她千百度”去挑那些“典型性”的材料,殊不知,最鲜为人知的材料恰恰在自己的身上。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更多地从自己的经历、思想、情感中去挖掘,大胆抛弃那些“人云亦云”的材料。选材的独特性,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鼓励学生在体裁、语言上立异标新
作文有个性不仅需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形式。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要求中“体裁不限”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个性的空间。同样,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出新、出奇,让自己的个性大放光彩,让文章的形式绽开奇花。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体裁丰富,充满着鲜活的灵性。其中较独特的是《自己就是天使》,“天使”不再仙居于常人思维模式的童话世界,天使就是“我”,是一个向往大西北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她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正如文中所说:“曾经我是怎样用我的心灵来雕琢了一个精彩的自己,在那里,我将演绎一个让所有人惊叹的人生!”
要让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我们还应改变以往的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让学生“当家作主”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不论褒贬,只要言之有理,评之有据即可,万不能给一个统一的“标准”。
四、开拓学生求异思维,倡导自由表达
学生作文之所以千人一面,构思趋同,又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角度相同,立意相似。如果能避开大众化的立意,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那么文章的主题就有个性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如求异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去确定文章的主题,找到个性化的立意,而不是过多强调材料主体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不为习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敢于批判。让学生写“童年趣事”,也不提防他们写“青春伤怀”;让他们写“家乡新貌”,也让他们写“乡村陋习”;鼓励学生写“爱我中华”,也让他们揭揭“民族之短”……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能得以凸现。只有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放宽立意范围,倡导自由的表达,我们的学生才能写出有真知灼见、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假如学生痴迷求异,甚至“走火入魔”,总在写“灰色”作文,岂不是贻误祖国花朵?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值得过分关注。对于中国的教育,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大环境已经使我们的民族趋同性远远大于求异性。我们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求异的负面影响而是创造性的缺失。时代要求我们肩负起提高学生写作的创造性能力。从另一方面讲,社会不公、弱势群体等确实是我们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其实,对于求异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我们所要做的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肯定学生的求真求异。
其次,只要稍作正面引导,在学生得到肯定的前提之下进行点拨,应该是办法简单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
朱月凤,教师,现居广东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