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发散性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作者:杜立荣 李前敏
一、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命题
目前学生写作最多的作文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些话题作文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命题难度。用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那么此时运用发散性思给,使命题由一个思维领域向多个思维领域辐射扩散,寻找更多的题目。比如:以“真诚”为话题,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命题,你可以由一个思维领域向多个思维领域扩散。命为记叙类例:由《一个讲真诚的人》想到《一件讲真诚的事》,由《失掉真诚以后》想到《拥有真诚以后》《拥有真诚前后》,由《真诚使我获得了友谊》想到《真诚使我取得了成功》,《真诚让我欢喜让我忧》,由《与真诚握手》想到《和真诚擦肩而过》,《真诚出走》等,你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命为议论类的例如:《真诚是做人之本》,《真诚是立业之本》,《真诚是金》,《谈真诚》,《真诚是美德》等。当然若写散文类可以命为《真诚啊,你是我一生的追求》,《生命诚可贵,真诚价更高》《真诚啊,请你跟我走》《真诚啊,你不能走》。
瞧,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使一个话题命出几十个题目。对于半命题作文,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更能使命题得心应手,它是命题作文的延伸,比如:以
“伞”为话题,运用发散性思维,仍可以命出很多题目。例:由《让伞》想到《抢伞》《修伞》;由《买伞》想到卖伞;由《雨中送伞》想到《晴天送伞》《雪天送伞》,由《一把珍贵的伞》想到《一把令人难忘的伞》《一把破雨伞》《新买的雨伞》《倾斜的雨伞》。由《与班主任共伞》想到《与爸爸共伞》《与爷爷共伞》《与奶奶共伞》,《与男同学共伞》,《与女同学共伞》《与陌生人共伞》等。
其实,不同人在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故事,若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这样思考思路一下子就开阔多了,命题也就变容易多了,而且还能从中选出有新意的命题来抓住读者的眼球,产生眼球效应,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嘛。
二、发散性思维为学生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直接的正面的,很少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作文选材指导上就应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往不同的方面去考虑,选择出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的有新意的材料。
1、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思维角度不同,写作内容就不同,针对这类作文发散性思维主要从写作对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等方面考虑结合自身的实际选出很多写作素材比如以:“窗外”为话题,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中午,地点由自家向窗外看变化写作对象,可以写我向窗外看的故事,也可以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乃至于客人从我家看窗外的故事美景等,写作对象不同,观察角度就不同,眼中的故事、美景所思所想也就不同,若时间加以变化,那么不同人在早、中、晚、上午、下午、春、夏、秋、冬等不同时间看窗外,故事风景也就不同,当然,若人物时间不变,仅变地点那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就有不同的故事。所以同一个话题若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一个话题就能想出几十个选材,再从中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素材来写,学生就能写出多样的各具特色的文章来。
2、写景状物类
在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面对写景状物类的作文无从下手,原因是平时对所写的景或物观察不细,了解不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运用发散思维来扩散思维角度,对这类题首先要抓住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即所写主体。比如:以“桥”为话题,学生作文时必须要有主体物“桥”,题目且是文章写作的中心,桥的材料、位置、高度、形状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不同。
当然还可以找与主体物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周围的景或事物。一写联系物,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以主体物为中心从主体物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找周围的事物,进而寻找联系物。在抓住桥这一主体特点之后,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找与桥有联系的事物,比如桥上有行人有车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有风雨雷电,桥下有水,水中有渔船,渔民垂钓的人游客,桥头有路有商店有花草树木等。所有这些都是桥的联系物,一个联系物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篇文章。当然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联想由此及彼找到主体物的联想物,那么,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具体立意更高远,若你觉得抓住了桥的主体物和联系物来写还不够,那就找桥的联想物,比如桥像老师,把我们从无知引向有知,桥像医生把痛苦的病人恢复健康,桥像父亲的脊背默默地承担着责任,桥像干部,无闻地奉献着等等。这样从材料中抽出一根丝就能拉出一篇文,写作的思路也就拓宽了,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也就消失了。
其实,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的锤炼,通过发散性思维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命题新颖,写作思路开阔,题材丰富,内容真实感人,学生作文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老师也不怕改作文,你说何乐而不为?
杜立荣,李前敏,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