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

作者:李雪琴




  有个古老的寓言,被炎黄子孙乐此不疲地传诵:年近九十的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屋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千百年来,愚公精神已铭刻在世世代代的信仰中,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则《愚公移山》的寓言选载到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七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根据“课标”要求,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
  例如:我在授《愚公移山》一课的过程中,谈到愚公预先考虑到移山可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初步设想,愚公的家人们二话没说便“杂然相许”,此处设下悬疑,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探究性阅读的好机会。难道愚公的家人们就没有估计到单薄的人力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面前是多么的渺小?难道他的家人们就没有考虑到简陋的运输工具、遥远的搬山路途将是移山过程中很不利的客观因素?难道仅仅因为愚公是家中颇有威信的长者,子子孙孙就非得言听计从?即便子孙们个个都孝顺,子子孙孙都投入到挖山、搬山中,恐怕那山未挖完,子子孙孙们都已饿死了吧!再说了,他的子孙恐怕没他那么傻,说不定,等他一死,就不挖,愚公的个人梦想不就变成肥皂泡吗?一连串的问题相继出炉,讨论声此起彼伏。我点拨道,我们说愚公的愿望是好的,但仅靠他自身超人的肝胆、弯曲的脊梁、不朽的恒心就想把家人们个个都说服,显然是行不通的,摆在愚公面前的首要问题那便是拿出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的子孙,发动全家的力量。
  同学甲:我认为,愚公有远见卓识,有坚定的决心,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演讲天才。
  (这位同学的一句话仿佛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天窗,激活了孩子们想象和创造潜能,孩子们大有跃跃一试之势)
  同学甲:愚公给子孙们详细分析移山的好处:“‘惩山北之塞,出入者迂也’,移山将带来便利的交通,再则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改变这山沟沟世世代代的命运非得移山,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他的演说首先征服了各家庭成员,而后愚公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了“焉置土石”的疑难问题。
  同学乙:面对河曲智叟的讥讽,愚公义正辞严道:“我自己有儿子,儿子再有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地去挖,总有一天会把山挖掉。”鼠目寸光的知叟被愚公驳得张口结舌,也为愚公的长远眼光感到自愧不如,别看愚公年近九十,脑子一点都不含糊,口才毫不逊色。
  同学丙:愚公还考虑到,仅靠自己和家人们的力量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走,这难度勿庸置疑,于是他四处演说,他的精彩演说撼动了村里男女老少的固执的心,移山的梦想深深地移植到了人们的心中,以致村里寡妇七八岁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来帮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愚公的事迹感动了一个村,一个村感动一个乡,一个乡感动一个区,一个区感动一个市……许许多多的人加入到移山的行列中。
  同学丁:为了让子孙们和更多的人在移山这一浩大工程物质上得到一个保障,更为了让这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传承下去,愚公发动大伙着手组建一个智囊团,为移山献计献策。最终,愚公汇合集体的智慧,又四处演说成立了一个愚公移山股份公司,让移山这一举措更科学化和合理化,于是,更多更多的人加入到移山的行列。
  同学戊:这样,天帝不仅为人们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更为人们的智慧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所折服。
  您看,通过孩子们的合作和探究,古版的寓言《愚公移山》整个演绎成了现代版的愚公创业史,堪称奇谈。
  我们说寓言故事是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当中,作者往往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是“理智的诗”,理解寓言故事不能与现实生活混同起来,但正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就会把现实生活渗透进寓言故事,对课文情节质疑,并且热切地希望寻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答复,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个挑战传统的过程中迸发出来。我觉得教师们不妨尝试不拘泥于寓言本身,不为讲寓言而讲寓言,应跑出固有的俗套,努力拓展延伸,积极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不断满足孩子们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需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雪琴,教师,现居江西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