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的提高
作者:周长生
一、背诵积累,夯实基础
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中考前复习时,当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茫然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领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方法就是背诵。新课标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文积累要努力做到:一是减少机械性背诵,以理解性默写为训练着力点,努力使文言文同化为学生的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的知识。二是遵循记忆规律,持之以恒,“温故而知新”,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夯实迁移阅读的基础。
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于心,文言的实词、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已经包含其中了。还能通过背诵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背诵是文言文迁移阅读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的根本途径。
二、梳理知识,学会迁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外,就必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学会迁移,才能够较好地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文言文的词汇主要有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的水平就越高。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词的古今意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身,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中“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
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多个义项,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国”字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作“国都、京城”讲;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中作“国家”讲;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中作“国防”讲。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要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迁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来应该用甲字,而在使用时却借用了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中是“要”是通假字,而本字是“邀”,作“邀请”讲。只要将涉及到的通假字稍加重视,识记起来并不困难。这在迁移阅读中对理解语段内容是大有裨益的。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具体说来有名词用作动词,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中“敌”活用为动词,作“攻击、胁迫”讲。名词作状语,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中“西”作“向西”讲。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坚”、“锐”作“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讲。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作“擅长”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中“光”解释为“使……发扬光大”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异”原意是奇异、奇特,在句中作“以……为奇异”或“认为……奇特”讲。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出”、“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讲。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劳”作“使……劳累”讲。此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些语言现象,关键是要用心去理解。
至于虚词的用法,它在文言文中数量虽然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是学习的重点之一。由于虚词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对于这些虚词可以分类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文言知识梳理到位,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机构,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就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问题相关的内容,文言文迁移阅读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特殊句式,重点把握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都具有主、谓、宾及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可单独使用“也”,如“夫战,勇气也”。甚至两者全省,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等。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等。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受事者。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一是借助“为……所”来表示,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翻译为“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弄到手”。二是借助“于”、“见”等表示,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翻译为“舜从田野中被任用”。三是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装,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慧!”(《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二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放在动词的前面,如“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三是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论语子罕》);(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4)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在动词前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后面,翻译时却必须作状语,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翻译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省略宾语,如“屠惧,投(之)以骨(《狼》);还可以省略介词,如“日光下彻,影布(于)石上”(《小石潭记》)等。以上几种句式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的运用。
四、整体感知,对比训练
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通过对主题相近或相反的语段的对比训练,反复阅读文言文作品,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词语解释、文言句翻译、思想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迁移训练,自己思考,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化的认识,并使知识逐步条理化、系统化。这种迁移训练,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局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这对于阅读迁移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五、迁移课外,形成能力
要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量。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是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迁移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20%至3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迁移阅读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周长生,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