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谁妨碍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作者:刘彦瑞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听了一节课,课后进行了研讨。最后问题集中于一点:授课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全部顺利地答出,没有什么疑问。学生果真没有疑问吗?那么,是谁妨碍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呢?
大家经过认真细致地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或两本辅导资料,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陷入思考之中。
学生查找答案的过程,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教学参考资料、名师教辅资料里的答案全盘接受,没有个人见解,过于迷信书本,从而形成了书本定势。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因此教辅资料的答案妨碍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妨碍了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使用教辅资料呢?下面笔者就教辅资料的使用和课堂提问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语文辅导资料分为以下几类:名著类、作文类、课本解读类和习题类。教师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合理使用。比如在新授课上不能看作文选,在授课时间内不能读名著。因此这种使用是有限制的,我们不妨把教辅资料的使用叫做有限使用。
1、名著类。要求在寒暑假、星期天或自由活动时间内阅读。
2、作文类。新授课以外的时间内阅读。
下面重点就课本解读类和习题类辅导资料的使用谈几点意见。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习卡要求步骤,认真完成。不要急于翻看教辅资料和各类问题的答案。
二、课堂教学阶段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掌握的资料有限,网络资源有限,教师要依据课堂需要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供学生阅读或探究使用。否则就会浪费时间。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或提供的资料后,提出问题和见解。不能急于使用课本解读类资料,应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教师和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敢于怀疑权威资料提出问题。
如九年级上册《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过去的题目为《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提出问题:究竟哪个题目好呢?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后,认为《唐雎不辱使命》比较恰当,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整理成小论文《究竟哪个题目好》,在《邢台教研》发表。
(二)要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比较等方法整合资料提出问题。
在讲授《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时,我问:假如你是唐雎会怎么办?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敢刺杀秦王,我可能连宝剑都拿不动!”我知道他理解了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但他内心是软弱的、现实的。于是我选择了李煜的《相见欢》和夏完淳的《别云间》,打破了课本顺序,进行了一次整合使用。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谁呢?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认识了夏完淳誓死不降为国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也认识到了李煜投降后的屈辱和无限惆怅。
(三)要联系资料的时代意义提出问题。
教师要尽量结合生活和思想提出问题,与时代接轨。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五柳先生传》中,问: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如何认识?请大家讨论。
(四)要注意学科间资料联系提出问题。如《湖心亭看雪》中,学生纷纷提出疑问:下着大雪,河面都结冰了,怎么还划船去呢?我问到:“河面结了冰还怎么划船?肯定没结冰,怎么会没结冰呢?请同学们探究,提供地理学《0度等温线》资料。
三、课后练习阶段
新授课后,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各种课本解读类资料。此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练习类资料的使用上。学生各样习题集较多,要求他们围绕一套深钻细研,教师要讲细讲透。避免学生重复练习和“蜻蜓点水”。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只要我们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他们就会在创新的科学大路上越走越远。
刘彦瑞,教师,现居河北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