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诗歌教学探微

作者:朱 华




   二、联想想象,创新思维
   金圣叹曾说,最恨人家子弟读书但观大意而不理会文字。作品形象的突出,是靠语言来渲染的。诗歌中那些富有神韵的词语,在描绘意象之特征时,会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的具体含义。所以,那些一字千金的词语往往是一系列联想与想象的触点,由此纵横驰骋,可在学生头脑中迸发美丽的火花,超越时空界限,进入美的境界。《文心雕龙》曾描绘了此境的绚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咏叹之词,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可以说,这“珠玉之声”、“风云之色”,就是无所不至的飞扬思绪在头脑中创造的一幅幅美的图画,它远远高于作家创作的初衷,美妙无穷,无与伦比。
  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必然涉及到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如何培养?落实到篇章教学操作层面,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挥范文的示例作用,让学生懂得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师生的鉴赏,都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针对上阕的景物描写和议论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物描写之后续写,你能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此问犹如投石击水,为学生了解创作手法、理解内容加上了想象的翅膀。然后再追问作者为什么不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物抛开,提出了“谁主沉浮”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问题?由景色的描绘到观点的抒发过渡自然吗?不难看出,作者由大地秋色的描写过渡到国家命运的理性思考,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的,联想的相似点为以奋斗求生存,过渡巧妙自然,不露痕迹,显示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可见,作者的创作需要联想与想象,正如艾青所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创作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走入作品意境的鉴赏呢?相对作者的创作而言,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就是联想和想象。因为诗的凝练语言、跳跃结构需要读者想象与联想,这种特点要求学生应该拥有在作品提供的那一片自由天地中驰骋的本领,才可走入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⑦唯有如此,才能领悟作品的意蕴。
   联想与想象,从思维学的角度看,是形象思维中最具创造性的两个重要因素。郅庭瑾认为:“语文对学生产生教化作用的媒介和材料是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他们包含着大量的形象思维表达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的特点。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同形象思维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独特的联系。语文教学应该用与其内容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来讲解、传授、交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⑧郅先生的研究,使我们倍受启发,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针对上阕内容,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画家,为上阕的景物描写画一幅画,画中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给画取个名字。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答案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体现了每一个“与众不同”,但“异中有同”。“同”表现为据文字所得“大江”“赤壁”之景,豪放之风格。“异”表现为对风格感受的程度各不相同,即色彩、声音、姿态、气势等方面的感受可谓百花齐放,语言表述也因此而千变万化,正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该题设计正是依据诗歌以形象表情达意之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设计的,经由形象思维的联想与想象,使得学生创新思维得以锻炼与发展。事实上,正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感受,蕴藏着创造力的源泉。
   三、比较阅读,迁移训练
   鉴赏中,要善于将同一题材、同一表现手法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实施迁移训练。譬如:写春天,白居易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普希金却诅咒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写荷花,杨万里道出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烈日当空、色彩明丽之美;而朱自清笔下却是“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月夜下素雅朦胧之美。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的笔下风格迥异。即便同一景物在同一作家笔下,风格也会大相径庭:同是赤壁、长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在《前赤壁赋》中是“微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美;在《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水波不兴”的凄美。种种对比,使世间万物蕴含的热烈崇高、和平静穆、悲凉凄清、明丽欢欣等等千姿百态的美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谓五彩缤纷,摇曳多姿。该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的多样化与欣赏的丰富的个性特征。不仅如此,还体现了鉴赏中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课内的知识讲授清楚透彻,还应善于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旁征博引,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师范生教学中,缺少针对苏词豪放风格,以及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进行复习巩固的迁移训练的环节。关注该环节教学,可以尝试着引入杜甫的《蜀相》诗和欧阳修的《踏莎行》,让学生了解相同表现手法的妙处,品味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之不同。迁移训练,既巩固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检验了教学效果,是基础教育文学鉴赏中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注释:
  ①参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10页,教育部制订,2003年版
  ②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4页,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引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教育部制定,2003年版
  ④转引自盛海耕著《品味文学》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参见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参见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102-10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⑦转引自王俊鸣编著《特级教师点拨高考》第12页,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
  ⑧引自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第18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华,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学课程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