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移花接木巧成文
作者:曾 兵
作文中的“移花接木”,就是将原来看过的文章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相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换和更改,使之与要写的作文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当然,“移花接木”首先要在“花”上下功夫,即发号施令中要有各种各样的花。这“花”既要有主旨上的又要有内容上的,既要有构思上的,又要有语言上的,既要有开头、结尾上的,又要有过渡照应上的。当我们拥有格调高雅、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细节生动、构思精巧、手法新颖、开头精彩、结尾含蓄、语言靓丽等种类繁多的华丽篇章或精彩片断或感人细节后,那么考场作文就有了源头,有了嫁接的材料。第二步就要考虑如何“接”和“移”了,嫁接的原则应该是既合题旨要求,又要自然巧妙,不露痕迹。而就材料的嫁接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作一些尝试。
一、拿来主义。有些平时积累的材料或演练的习作与考试题目所要确定的主旨完全吻合,则可将它们照搬到考场作文中。有位同学写过题目为《门》的习作,并曾受到老师的推荐,作为同学们欣赏的佳作,其内容是写他面对几扇人生之门的选择。当他推开左边一扇门看到的是荣华富贵,推开右边一扇门,看到的是一座宝塔,守门老人介绍,宝塔中是正在学习、工作的革命先辈,通往宝塔之路是艰辛的,但这是“我”的理想之门,于是义无反顾的作出了选择。而2000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心里的选择”,这一话题在构思和结构方面都可与之契合,于是作者便毫不犹豫地拿过来,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果真获取了高分。
二、改头换尾。有时我们平时积累素材,完全可以符合考场作文所确立的主旨和所需选用的材料,但首尾可能并不符合要求,只要将开头、结尾改一改便是一篇成功之作。1957年的高考题是“我的母亲”,有位同学的得意之作是“我的母校”,一字之差,内容要求却相去甚远,这位考生反复思考,在原文后加了一段文字:“我是一个孤儿,一直在校园中成长,我的母校就是我的母亲。”由于结尾恰当的收拢,不仅没有走偏题旨,还获得了高分。
三、避生就熟。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较新颖,常常使考生产生一种陌生感,其实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借用看过、听过、写过的相关材料来代替那些陌生的材料,即可驾轻就熟了。2001年的高考话题作文是“诚信”。有位同学练习过一篇题为《父亲》的文章,讲述的是自己做生意如何在秤杆上做手脚而扭亏为盈,结果遭到父母责骂的情节,展示了父亲质朴、诚实的品质,表达了做人要讲诚信的主题,于是作者借用这则材料,写出了《两个字,一种人生》的佳作。
四、以旧翻新。即将平时准备的材料,用变通的方法转化为符合考场作文主旨的材料。例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完全可以转换成我们平时训练过的《我的心愿》《一件难忘的事》《50年后的一天》等作文题目。有位同学在《我的心愿》中表达了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就通过巧妙地嵌入移植记忆使统治者弃恶从善的情节,有位同学在《一件难忘的事》中讲述了一个自己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而颇感惭愧并立志自新的故事,则可以将“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变换成“移植他人的记忆”。如此就可以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了。
五、适当增补。很多情况下,我们平时积累的素材,并不完全符合考场作文的主旨,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文章主题,对原材料进行适当的增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2003年高考话题,有位同学练习过一篇写父亲高考前夕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如何挪出一间房而忙碌的感人片断,为了达到与考场作文主旨相衔接,他增补了父母先前只关心股票而忽略自己学习的情节,两个阶段与父亲感情亲疏的不同,于是产生了对父亲认识的“落差”,显然原有内容加上增补的情节,才能符合题意,这位同学完成的《隔着代沟,我望见了你》的习作也同样获得了满分。
近几年高考高分作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虽然考场时间仓促,气氛紧张,但只要我们急中生智,反复揣摩,调动“记忆库存中平时积累的精华”,将平时的“厚积”变为考场上的“薄发”,就能妙笔生花。
这里我们所谈及的作文考场上的“移花接木”,并不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而是考场上灵活应变的一种有力的体现。当然,考试中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将平时精心准备的“花”嫁接到考场作文中。如果不明题意,就会发现风马牛不相及、离题万里的作文,再好的“花”也不能成活。优秀的考场作文不一定是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往往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平时要多读、多写、多记,加强平时的随笔训练,为考场作文奠定丰厚的底子,备考场作文急时之需。
曾兵,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