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开放教学时空 培养创新意识

作者:孙志刚




  传统的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尽可能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力求尽可能多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形成了“灌入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使学生积累不少知识,但对他们的个性发挥、能力培养却作用不大。尤其是在教学中,因为过多地注重知识积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定位在对考点的分析上,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往往很少有自身情感的投入,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依样画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很少顾及。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要有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并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这一指导思想使得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成了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我认为,就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在三个层面上做好工作:
  
  1、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引人入胜,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才会有成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应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在对戏剧单元的教材处理方法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体常识与戏剧冲突的理论知识津津乐道,而学生却因对教材内容缺乏直观形象的了解而倍感乏味,其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对教法作了改革。就拿上《陈毅市长》来说吧,我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演员们”演得投入,观众们看得认真,就在笑声中学生们熟悉了教材。接着,我让学生欣赏《陈毅市长》的电影剪辑,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认识也加深了,在此基础上对陈毅和齐仰之的人物性格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师如果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将多媒体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将会对教学与研究活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上《沁园春·雪》,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毛泽东笔下的北国雪景,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了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才能更好地感悟毛泽东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多媒体课件由于图、文、声、乐齐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从而形成愉快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兴趣。
  
   2、依托课本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中学生在起步之初,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范围定位小一点、研究的深度定位浅一些。最好从语文本学科入手。我们应该以课本为依托,将教材直接作为研究对象。如《羚羊木雕》一课,从课文内容上讲到“信用”进而联系到这段时期我们国家、社会正在大力宣传的“诚实守信”活动,还特别举一些真实的关于“守信”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教完曹操的《观沧海》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是忠是奸,是善是恶,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人物?”由各小组讨论并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觉得他们个个都是小评论家,他们思维角度和深度并不比大人逊色多少。当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简单地从某一角度去看,而应该多角度、历史地、辩证地去看。
  
   3、让学生放开手脚,鼓励标新立异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力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教学方 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本提出质疑。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已有的正确的知识,或通过工具书、解析阅读原著的方法进行考证;或运用理论逻辑分析,对怀疑的问题进行鉴别、解析、更正。如在《山中访友》中作者写到老柏树下躲雨,这显然不符合自然常识,在教学中可就此引导学生讨论质疑。但需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在情感上是可理解的。再如《行道树》写行道树离开家乡,立在城市道路的两旁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一词用在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身上恰不恰当,对于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去独立思考或共同研讨。实践的结果表明,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刺激下,思维异常活跃,不少同学思考问题由此及彼,很有深度,回答问题的内容相当精彩。
  总之,如何实现在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突破是我们每一个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
  
  孙志刚,男,教师,现居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