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达

作者:刘美志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经调查显示,人们的图书阅读量下降,只有近50%的人读书,青少年图书阅读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时网络阅读量上升。电子媒介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学传达形式形成挑战。文学的传统物化形式是印刷品,通常人们会下意识地将文学作品与期刊杂志、书籍等纸面媒介联系起来,而电子传媒时代网络文学、电子杂志的出现改变了文学单一的纸面媒介存在方式,它们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网络或光盘中,以有形的电子光盘或无形的直接传输于网络的网络文学形式出现。电子媒介时代,传统文学传达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传达的文本传统垄断地位被打破,同时文学传达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异,由此也带来传达方式的改变。
  文学传达是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指文学作品本身的传达方式,是一种以文学作品为对象、以传达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创作、传播、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文学传达对于文学活动的影响很大,而且更为本质、更加深远。文学媒介的发展可以简要的分为三个阶段:口语媒介阶段、书写媒介阶段、电子媒介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后者取代或排斥前者,而是后者容纳前者以及在以后者为主导基础上与前者的共存。如何选择恰当的传达方式达到传达活动乃至整个文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便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网络媒介的兴起,标志着实质意义上的电子媒介时代的真正到来。
  美国社会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电视文化给予了批判,并指出电视文化破坏了童年生态。他认为,印刷时代的儿童是对成人世界毫无所知的群体,但当今电子媒介却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于是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首先是儿童的羞耻感被冲淡;其次是作为儿童天性的好奇心受到损害;第三,电子媒介发动了一场“图像革命”,大批生产的图像使人的感官和欲望得到了满足,却削弱了人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电子媒介对青少年的最大负面影响,是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当前,电视、网络、游戏、卡通,使得许多青少年不再喜欢传统的文学阅读,而前者引导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正消解着青少年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变成了懒于思索的“平面人”。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说过,“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人们震撼人心的浓缩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书面文字阅读应该较之“读图”有着不可替代的深度教化和熏染作用。文学的阅读可以让人们学会谨慎和严格,会促使阅读者学会评价和判断,遵守复杂的逻辑和修辞的规则,从而养成自律、耐心和镇定的性情。
  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艺术及整个学术受到巨大冲击。近几年中国学术界有许多新的学术前沿问题倍受关注,并且引起热烈争论,如:电子媒介时代给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电信技术王国”使人们在生产方式和内容、生活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感情方式和内容、感受方式和内容等等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全球化面前学术如何发展?文学会不会消亡?“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是否导致艺术与生活合一?文艺与生活还有没有边界?文艺学向何处去?等等。
  德里达(法)在《明信片》里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德里达、米勒的意思就是:文学(即使不是全部)走向终结了,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不但是文学,连哲学、精神分析学都会走向终结,连情书也要被淘汰了。
  距离消失,对文学影响非常大。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距离为前提的。米勒、德里达们说,电信技术摧毁了时空间距,摧毁了文学所赖以生存的物理前提,因而也就摧毁了文学本身的存在。毫无疑问,文学的写作如同情书的写作,也首先是以距离为其物理性前提的。因为文学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描述。文学有它的主体,也有它的描述客体、对象。即使是自我表现,也是把自我、自我的情感当作描述的对象,把自己与作为描述对象的自己拉开距离;因为拉开距离,所以才有文学的出现。文学中“模仿”、“想象”、“陌生化”、“修辞”等等实际上都只是“距离”的另一种说法。如,关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即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显然,“陌生化”就是拉长欣赏者与其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而且“陌生化”在创造这种距离的同时也就是创造了审美。
  感受方式和内容、情感方式和内容、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将对文学发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由过去的“读书”改为现在“读图”,在十年前、二十年前……,许许多多人会去读文艺作品、看电影、看戏、听音乐等等;现在,许多人被电视剧和各种电视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吸引过来了。
  从文字“阅读”转向视像“读图”,这是电子媒介时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制造的一个严重后果。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图像增值而文字减值,以致于出现了图像霸权。
  图像对文学的巨大威胁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图像把文学收之麾下。过去文学是主帅,影视是随从;现在电视唱主角,文字成为图像的随从。文学在被榨取之后便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文学,只是在影视中仅留下文学的残迹。
  第二,有时候影视也可以丢弃文字,光有图像。正如有的学者说的,图像对文学的扼杀还表现在,它独立地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审美文化,成为文学之外的独立的力量、独立的体系、独立的法则,持续地寻找和开辟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以影视为主要形态的图像时代的到来。
  “电信技术”、“电子媒介”这个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是使世界发生巨变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它是“智能经济”(或叫“知识经济”)的催生婆和支撑者。我们正在步入“智能”社会。
  我们最关心的是“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对审美文化、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的影响。的确应该看到电子媒介时代由于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发展和惊人进步,社会历史实践、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像德里达、米勒得出结论说“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文学将要终结”——或者按照一些中国学者的理解文学将要“消亡”或“灭亡”。
  文学经典本身的那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那种丰富性和多重意义,那种独有的审美场域,依靠图像是永远无法接近的。譬如,杂文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它的意蕴、它的味道、它发挥作用的方式,别的艺术形式很难匹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本性决定了它的存在。
  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一种内视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文学独有的,语言艺术独有的。其他艺术,比如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雕塑、绘画、舞蹈、建筑等等,它们是通过眼睛的可视性的。有的艺术除“视”之外同时也“听”,视听兼有。它们是直接给受众感官上的感受。文学是用文字阅读唤起读者在头脑中的想象,使读者自己去建立那种审美形象,这要比可视的、可听的形象更丰富。它调动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电视造成人的懒惰。人若依赖于电视,那么他报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脑子也不愿思考了。电视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但是文学不一样,语言文字提供出来的这种形象,这种作品,这种文本,需要你自己通过创造性的思想和想像来建立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影视所缺少的。就此而言,文学要比影视、比其他图像艺术优越得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