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关于多媒体在语文课上运用的思考
作者:孙 玲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主客观的偏差:
一、主观认识不足,滥用现象严重
不少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就是新课改的体现,不用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于是,每节课都用,每个环节都用,从亮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测生字词、朗诵、展示思考题及训练题,直至板书设计等无一例外都依赖这种电教手段,将语文课堂教学单纯技术化。
二、多媒体运用客观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1、多媒体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视觉、听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审美愉悦,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神经元”,导致了当教学进程推进时,仍会有部分学生沉浸其中,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的现象。
2、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师生面对面融洽交流的气氛就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也会随之削弱。
3、语文教学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让学生与文字打交道,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汲取营养,进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应用能力,而音、像的介入使学生与文本接触受阻。如果过多地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画面,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失去了品味语言的机会。笔者曾听老师讲授《山居秋暝》一课,让学生想象画面,描摹意境,随之屏幕上展示了一幅幅明朗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这样安排,学生的想象翅膀又怎能放飞?
那么,如何克服弊端,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发挥最大功效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要精用,勿滥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那么,它的功能、作用应定位在怎样的层面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使用,不能滥用。笔者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些老师一上到新授课时,就使用配乐录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在笔者看来,配乐录音的范读固然读音准确,音质具有磁性,感情把握到位,音乐悦耳动听,但是每节课都这样使用,学生岂能不腻?某种角度上讲,老师的范读可能更为亲切、逼真、感人,学生自身用心灵去朗读,可能更易于走进文本,从而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要适时采用。多媒体的运用要找准最佳时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少教师为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往往上课伊始就会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趣味。曾听一位老师讲授《像山那样思考》,介绍完文题、作者后,老师展示了几组图片,内容是有关生物遭受破坏前与后的比较,然后老师问: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我想无论多么愚笨的学生也都知其所以然,这样安排又怎能再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在研析完“狼被猎杀的后果”时,再补充这几组图片效果何如?那么,收效肯定不一样,经历文本语言体悟后再去感知直观形象的图片,学生的心弦定会被深深震撼,从而产生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这样,多媒体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传播密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在知识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对所学内容或作系统梳理、检测,或作补充以拓宽知识面,或与其他内容进行比较以深化理解,或通过相关材料来练习,及时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或写作能力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一个电脑操作者的角色,如果语文课上缺少了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缺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缺少了教师生动到位的讲解和恰当精要的点拨,而一味依赖那冷冰冰的机器,那么语文课就只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只有恰如其分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孙玲,女,现居江苏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