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探究性问题之我见

作者:徐九胜




  何谓探究?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的,也就是说它的答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来的。它需要学生花一番功夫,费一番周折:或是让学生调动情感思维,进行一番或苦或乐或悲的体会;或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一番形象上的重塑;或是让学生开启理性思维,调取储存于脑海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筛选、提取、归纳、推理一番。有时甚至是三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探究既然是指向未知,是为了发现与创造,探究性问题就必须具有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带领学生学习《祝福》一文时,老师可以提出下面这样两个问题:(1)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在描写祥林嫂时,多次着意描写她的眼睛,看看每次是怎样描写的,想一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2)请你当一回福尔摩斯,多方探究一番,看看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两个问题都具有启发性,第一个问题会引导学生通过眼睛的描写去探究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经过及其痛苦的内心世界历程,第二个问题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特别是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理解。
  问题再好,学生如果不感兴趣,引发不了探究的热情,也是枉然。所以探究性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因子就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常常能撩逗人的好奇心,让人欲罢不能,从而滋生探究的动力。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属性,极具趣味性,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趣兼收并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寻找其中的趣味点,在趣味的引诱下去探索。就语文学科而言,什么样的问题算得上是有趣味的问题呢?笼而统之地说,就是该问题的人文性要强。所谓“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类文化现象和活动。它包罗万象,求善、求美,更多地涉及人的艺术细胞、人的想象思维和情感思维。所以探究人文性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感情上的愉悦,能得到情操上的陶冶,能获得审美的快感,能体味到各种生活的情趣,能放飞自己的想象。
  当然要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这个问题还必须在学生认知的边缘地带。即学生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是很全面、很深入透彻:或只知部分不知全局,或只知此不知彼,或只知表面现象不知内里规律。给一个界定就是学生必须对该问题似懂非懂,这时好奇心就会驱使学生去问个明白、探个究竟,于是探究的动力也就滋生了。如果对该问题完全不懂,说明该问题已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学生会因为过于陌生而产生隔阂感,从而望而止步;如果对该问题太熟悉,一切了然于心,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或者说所谓的探究也不过是重新温习旧知,实际上并不是探究。
  探究是指向未知的,是为了发现与创造,这决定着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开放性,能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引发智慧的火花。如果答案是唯一的,学生探索了半天,结果一模一样,学生就没有成就感,从而兴趣锐诫,甚至兴味索然。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兰芝的婆婆口口声声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似乎是婆婆驱谴兰芝的唯一理由,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的一举一动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不懂礼节应该只是婆婆驱谴兰芝的一个借口,那么兰芝的婆婆要驱赶她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呢?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探究了起来,有的查阅本文的背景资料,有的从人物的行为出发,有的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有的从人物的心理出发,忙得热火朝天,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得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论:(1)焦母蛮横无理,是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化身,她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她的话是不可更改的,她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而刘兰芝是一个讲求礼节,行事有度又富有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的女性,这就使她的封建家长权威得不到施展,因此婆媳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2)文中始终未提到刘兰芝有孩子,而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焦母可能因兰芝不育而不能容她。(3)焦母长期寡居,心灵缺乏爱的滋润,冷漠,蛮不讲理;另一方面,其有恋子情节,故而面对恩爱的儿子、媳妇,看到他们和美的爱情生活,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痛恨兰芝,故必撵走而后快。很显然每个结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但又都不能作为唯一答案,而只能作为一种可能存在。这样每组学生在探究后都有所收获,都有一种成就感,都获得了一种思维上的快乐。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兴趣去探究,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将这个核心的因素处理好了,学生自然就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行动起来,思维必然活跃,创造性结论也会层出不穷,日久自然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和品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徐九胜,男,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