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中语文早读课现状及对策
作者:何 会
一、更新观念,明确早读课的目的和作用
要改变语文早读的现状,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变早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重新审视,明晰早读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首先,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早读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如果早读气氛沉闷、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无疑将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有效的朗读可以激发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渴望和热情。
其次,对语文学习来说,早读课大声的朗读是必须的。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朗读是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相协作,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求知的欲望。它所获得的信息会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
再者,日积月累的早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把握。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获得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二、早读安排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
早读课也是完整的一节课,教师在早读时也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意识,教师在早读的开始,就通过投影或直接板书的方式,给学生以明确的早读目标,早读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早读的内容,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早读范围广泛,但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安排的早读量要适宜,保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
2、早读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早读内容,教师要讲明早读的要求,如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背诵默写等。早读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不宜定得太高,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喜悦感。
3、早读的检测方式及注意点,教师在早读的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检测方式及注意点,使学生对早读产生动力。
三、系统安排早读内容,提高早读效率
早读课不排除学生用大脑最清醒时间记忆课文重点内容,但我认为更应加入学生阅读发展的总体趋势,因为课内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课外的延伸更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每学期之初应该把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可以结合每学期课本编排的体例与培养训练的目标、要求,如高一语文的单元训练重点都有明确的要求,依次为“揣摩语言,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总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这就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和成效。
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只去分析鉴赏那有限的几首诗,是很难使学生对先秦时代的诗歌有系统全面地了解,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于是,在上课时,我首先高屋建瓴地补充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概况和重要的风格流派,使学生在宏观上有所了解,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补充一些名家名篇,供学生在早读课上诵读品味、揣摩涵泳。在具体上每一课时,再精选出作者另外一些代表性作品印发给学生朗读。
另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备了一套《语文读本》,选编了若干篇不同时代的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遗憾的是,真正重视《语文读本》的老师却很少,使得资源得不到利用。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安排让学生在语文早读课上阅读。身边就有很好的资源,何愁没有早读材料?
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只有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新理念,使“大语文”概念深入人心。从高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高考意识,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来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博览文学巨著。厚积薄发,语言功底、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能力也逐渐形成,为三年后的高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①早读课以读为主要的形式,但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那么时间不长,学生的注意力就易转移,而且会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势必影响早读的效果。这时候教师假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要求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早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小组赛读、男女分读等多种形式早读,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早读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根据早读内容设计一些短小精悍、富有趣味的练习,让学生对照练习进行复述,将读和练结合起来这既帮助学生掌握早读内容,又为教师检查早读情况作了准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早读,这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②声情并茂的范读。在早读课中,老师要做好范读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去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让学生体验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出浓烈的朗读氛围。对一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课文,老师要仔细揣摩,认真体味,在琅琅读书中受到多元化的感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读,这不仅有助于避免学生读错字、读破句,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感悟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因为语言文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使学生受到老师情绪感染,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在早读时达到音与情融为一体。
③诗情画意地配乐读: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读《荷塘月色》时,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在诵读《琵琶行》时,播放琵琶独奏曲,使学生惊叹白居易的高超笔法。
④一显身手的竞赛读: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学生应较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做到发音正确,摒弃方言,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习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字音、语调都要力求准确,注意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做到咬字吐词清楚明白。这就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从而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⑤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高考作文新的评分标准要求,语言要有文采。高考的仿句更追求辞藻华丽优美,为了适应新要求,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多种手段检测效果
学生阅读素质的提高,早读课效率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手段检测。早读课的检测有别于课内阅读以考题形式“明察”的方式。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检测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或抽查背诵、或集体背诵、或抽查默写等、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来设计检测手段,这样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使早读课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何会,男,现居四川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