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师范学校的诗歌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
作者:刘学云 訾小广
因此,针对诗歌教学和师范教学的特点,师范学校的诗歌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知识性、示范性、实践性。
一、知识性
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相比,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因为师范生日后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知识储备越丰富,给予学生的才越丰富。师范生毕业后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相对繁重,这样在他们的学习阶段就要尽可能地多多积累有关的知识,诗歌教学是师范生毕业后语文教学的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师范学校的诗歌教学中诗歌知识的积累就变得相当重要。
因此对于师范生的诗歌学习而言,所要求掌握的就不仅仅是教材上的那些诗歌了,他们还需要为以后的教学储备更多的关于诗歌的知识。
首先,需要有关于诗歌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知识储备。比如意念、意象、意境;诗歌的音乐性;古体诗的简单格律知识等。
要学好诗歌,除了有感性的理解之外,还需要有理性的认知。虽然一个人的感性的领悟在诗歌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但感性的领悟有可能是盲目的、零碎的,甚至有可能是误读的。因此学好诗歌需要有一些理性的关注,需要具备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一方面对师范生而言还可以为以后的诗歌教学储备诗歌阅读原理、诗歌阅读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配合诗歌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评论赏析文章,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国新诗鉴赏辞典》等中的有关篇目的赏析文章。这里面的鉴赏文章均由名家撰写,这些学者治学严谨,学识深厚,含英咀华然后为文,而他们的诗歌鉴赏文章既深刻精粹又平实易懂,很适合学生阅读。其他像朱光潜先生的《诗论》等,里面都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诗论。
其次,还需要学习一些诗歌史的知识,如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创作状况。这样可以对诗歌的发展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系统的关于诗歌史的介绍,学生对每一首诗的时代背景、诗人在文学史的地位等缺乏整体的把握,这样对学生理解诗歌、记忆与诗歌有关的知识形成障碍。诗歌史这种课一般要以史带诗,主要阐述诗歌史上不同阶段在理论、创作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将教材中所选的诗歌置于诗歌史的链条中,明确选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在大的空间中整体感知选诗的背景。
第三、需要背诵大量的诗歌作品。不仅师范教材中的诗歌篇目要求会背,由于师范生毕业后将面对中小教学,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所以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还要会背诵中小学生必背诗词,以及中学语文读本中所列的诗歌篇目。当然,这种大量的诗歌背诵工作,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老师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但这种付出是必需的也是有意义的。
对于诗歌教学中的背诵,很多学者、教师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学习诗歌“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语文教材研究》中对于诗歌的教材研究中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可以使学生品位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等等,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可见背诵对于提高未来教师的诗歌素养的重要性。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师范生如有大量的诗歌积累,对塑造未来教师高雅大方的形象气质是大有好处的。
二、示范性
首先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的示范。师范学校肩负着培养教师的重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方面为学生做出示范,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将来的教学工作。近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的“四结合”试验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将“四结合”运用到师范学校的教学中,切实在学生“会学”、“乐学”、“学会”、“会教”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过去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基础上又增加了“教学媒体”。通过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如何研究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朗读、表达、组织教学以及掌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践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种模式有一些老师运用在诗歌教学中,效果显著。因为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可以利用课件的配乐、影象、朗读等为学生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来把握诗歌的精髓。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发表议论、提出问题的机会,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延伸课堂知识,学生可以借助资料,启发思维,培养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其次,示范性还表现在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包括对诗歌的热爱度、诗歌鉴赏能力等。我们知道诗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旨归,所以学习诗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情商、情趣、情感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诗歌爱好者、诗歌鉴赏者,怀着热爱来教授诗歌。如果一个教师本身都不热爱诗歌,很难想象他能在课堂上激情投入,更不可能引导学生激情投入,享受诗歌。
另外教师的诗歌品位要多元。作为个人来讲,教师可以有自己对于某类诗歌的偏好;但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派别的诗歌,放弃个人偏见,客观品评每一类型的诗。因为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拓展审美广度,有利于日后的诗歌教学。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诗歌朗诵水平,为学生做出示范。一个教师的诗歌朗诵水平高,有感染力,就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就会得到美的享受。比较听名家的朗诵录音,教师的真人朗读更亲切,更有感染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以更容易为学生模仿。但不能以教师的朗诵代替学生的朗诵,不同的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可能不尽相同,正如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对于一首诗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是屡见不鲜。所以在进行诗歌朗诵指导、示范时,要尊重、允许学生的处理方式,只要不造成歧义即可。当然,为了学生毕业后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该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以期朗读更规范,效果更好。
三、实践性
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工作,所以在学习阶段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实践,多锻炼。在诗歌学习中,有一些项目是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实践的。
比如学习某一首诗歌之前,先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自查资料,并在课上交流。有选择地对资料加以提炼,供课堂上使用,其他的有关资料可以编辑成册或办成专题办报,这既是学生存储知识的一种方法,也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诗歌文本阅读和诗歌鉴赏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诗歌鉴赏小论文。题目不要太大,也不要求太深。比如可以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于某种情绪的书写有何不同:如同是写“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秦观的《江城子》(城西杨柳弄春柔)、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愁”的载体有怎样的变化(水——随水而流的东西——船),指导学生理解不同物象与诗人不同“愁”思的关系;同是写“别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在意境上、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显示了诗人(词人)怎样的情感性情差异。
有一些研究性课题带有归纳性质,可以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巩固知识。题目稍大的,可以组成研究小组。如分四个小组分别搜集唐诗宋词里关于春夏秋冬的描写。这些诗词在网络上、在一些鉴赏辞典中很容易找到,只要稍费时日,略加整理、点评,即可归纳成篇,学生做来极有兴趣,也可以为日后的诗歌教学储备资料。
再一类的诗歌实践活动可以是举办诗歌讲课比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的平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发现师范教学中的不足。
刘学云,訾小广,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