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师范生读写双快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秀兰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成倍增长,各种竞争更加激烈,这就需要现在和未来的每个公民具有高效率、快节奏工作的能力,而快速能力又首先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创造上。阅读和写作,作为信息获取和生产的手段,提高其速度,已经刻不容缓。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工程的开通,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都使传统的读写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屏幕、键盘、鼠标、电子笔、语音输入器作为工具的新的读写方式,也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语文学界对于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在师范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快速阅读和快速写作的科学原理和心理机制仍未能为人们所认识,以至很多教改成果因缺乏整合而难以形成合力,大量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师范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读写双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读和写,作为书面言语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长期使用的必不可少的交际手段。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时曾经指出: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出口成章”“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说、读、写能力。21世纪的师范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智能,才能胜任将来语文教学的重任。语文教育和科学化、现代化,向我们提出了“读写双快训练”的崭新课题。
  西方和东方的发达地区,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快速阅读的研究,半个世纪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版了不少快速阅读专著和教材;而快速写作方面的研究,还未成气候。中国内地快读快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二十多年的实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以快读快写为改革热点的语文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快写训练,一马当先。代表人物为湖南新邵一中杨初春、天津南开中学田家骅、贵州大学刘智祥。第二阶段:快读训练,紧追其后。中学快读以北京铁路一中程汉杰、上海师大潘意敏、绵阳师专晏茂心为代表,小学快读以浙江乐连珠为代表,幼儿快读以郑州市张鹤立为代表,成人快读以黑龙江的王学贤为代表。第三阶段:读写双快,比翼双飞,以山东德州教育学院王继坤为代表。
  读写双快的设想最早是由文章学家曾祥芹先生提出的。所谓读写双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师范生的阅读和写作速度,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整合、生成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特殊训练,使师范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1500字(理解率不低于70%),写作速度40分钟不少于1000字。
  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快速阅读、快速写作的“单快实验”搞得轰轰烈烈,“双快实验”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时至今日,师范生“读写双快训练”的可行性并未得到充分的论证,语文学界对此仍有较大争议,这严重制约了读写双快训练在师范教学中的普及与发展。
  
  三、师范生读写双快的可行性论证
  
  (一)读写双快的实践依据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掌握快读快写的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快读快写,古已有之。“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先例,俯拾皆是。诸葛亮写《前出师表》,一夜工夫,诵《铜雀台赋》,熟背如流;张松读《孟德新书》13篇,过目成诵。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概括表达了中国文人快读快写的理想。可见,快写快读早就传为文坛佳话。
  快速写作,讲求写作速度,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文章学家曾祥芹指出:“快速作文,古已有之。单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有54个快写实例。”的确,自古以来,以快速写作流芳百世的才子不胜枚举:西汉刘安作《离骚赋》,“日受诏,食时毕”,写作速度不可谓不快;三国时的阮与,在征战中受命给韩遂写信,于“马上具呈之”,曹操持笔“竟不能增损”,可谓文章又快又好的典范;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文坛佳话。这样的例子,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近代易宗夔的《新世说》等类笔记中举出很多。《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唐代诗人李白在《与朝韩荆州朝宗书》说:“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而现代人快速写作的事例,更是令人鼓舞。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吟诗,既快又好。郭沫若“一天一幕”剧,张笑天的“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唐人的每小时三千字,都堪称“快速之举”。郭沫若曾以七天时间写成了历史名剧《屈原》,其间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他的《凤凰涅磐》也是在一天之内完成。
  当代的写作快手,更是不乏其人。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语文教师,网络作家)在《打中第一只野鸭子--大话写作天才之一》中写道:蒋方舟不到十岁的时候,放学后在外面一边玩一边在拍纸簿写,速度达到1小时1000字;她写网恋小说《平庸的人》,半个小时写了800多字。这种写作速度也是练出来的。可见,人在快速读写方面的潜能是多么巨大。
  (二)读写双快的理论依据
  1.快速阅读的理论依据
  “快速阅读”,就是以比平常人快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的速度进行阅读,换句话讲:就是“一目多字多行”。师范生的平均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600字左右,而掌握“速读”技巧的人则至少能以2000-3000字/分钟的速度阅读书籍和资料,熟练者更能达到3000-5000字/分钟。快速阅读训练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快速”,而在于“快速记忆+快速理解”。
  快速阅读的基础训练方法是计时阅读训练,这种方法首先是建立在对眼球运动规律与视觉扫描特点,以及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的差异的科学分析之上。快速阅读就是充分挖掘、调动视觉扫描辨识、摄取文字符号功能的巨大潜力,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尽量趋于平衡一致,并且摒弃与克服传统读书习惯中的出声、指读、摆头、回视等障碍,变有声诵读为无声默读,变合成认知(指人在阅读时逐个辨识,感知文字符号,再把单个文字合成词句进行理解的阅读过程)为整体认知(指人在阅读时不逐个辨识文字,而是对词句进行整体感知后加以理解的阅读过程),尽量扩大视觉识别文字符号的间距,同时充分发挥大脑思维功能的机制,让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起来,使阅读形成一种快速度、高效率的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的过程。
  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是固定程序阅读,这种方法是利用心理学上的定势原理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利用定势原理可以依据不同文章的文体类别与写作技巧,总结出阅读分析各类文章与写作技巧的固定程序,按其程序进行一个阶段的文体阅读训练或阅读技巧训练,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化成某种思维定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养成能够快速理解、快速记忆某种文体文章或某种写作技巧的阅读能力。
  2.快速写作的理论依据
  依据多重加工水平理论,写作是一个多重加工、多重水平的行为,写作是认知行为,写作中伴随着各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而写作的困难正是在于,作者要进行高水平加工确立作文目标、进行总体计划等,又要进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给拼写、标点、简单句法和书写规范等。这种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便增加了作文中各水平之间注意分配的难度。如果我们将两种水平的加工区分开来,使两种水平的加工尽可能地分别进行,或大部分能分别进行,或者绕过某一水平加工而达到区分两种水平加工的目的,就在客观上调节了各加工水平的注意。
  快速写作主要采用了“绕过低水平加工的策略”和“高低水平分别加工的策略”。
  绕过低水平加工的策略是区分加工水平策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写作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尽量绕过低水平加工,以求得高水平加工的不受干扰。运用这一策略,可以将注意更多地分配给高水平加工,从而达到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的目的。绕过低水平加工的主要方式是写作中运用口述或者运用各种学生熟悉的方式代替自己不会写的字、词等。
  写作中,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同时进行,便增加了各水平之间注意分配的难度。要使写作变得容易,必须改变两种水平同时加工的局面,使两种水平的加工尽可能地分别进行,或大部分能分别进行。计划使作者首先注意总体结构,这样在作写前计划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低水平加工对写作的困扰。在写作过程中,写前计划作为一个参考,也可以达到部分地排除高水平加工干扰的目的,从而使高水平与低水平加工大致分开。
  快速行文的方法之一是“跳越障碍法”。快速写作教学法主张,在写作中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时,譬如字不会写,用哪个词来表达拿不准,句子写不通顺,或者写到中途突然思维变得迟钝,思路中断,写不下去了等等,可以运用跳越障碍法来解决。即硬着头皮往下写,回避矛盾,写了第一句,第二句不会写了,就写第二句,第二句不会写了,就写第三句,第三句不会写,就写第四句,依次类推。第一段不会写,就从第二段开始。总之,笔不能停,只管往下写,不管它通不通。遇到不会写的字,换一个;如果没有别的字可换,只有这一个字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跳过去,这个字连同这一句话都不要了。写作中遇到不会用的词和写不通的句子也按这个办法处理。写作中途不能停顿,一停顿,思维就会迟钝,思路就会中断,也就达不到快速写作的目的。从多重加工水平理论来看,这里使用的实质上是绕过低水平加工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减少低水平加工对学生的困扰,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分配给高水平加工,从而达到提高写作速度和质量的目的。
  
  刘秀兰,女,现居河南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