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唐诗中的月意象

作者:万中亚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中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据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三首诗中就有一首笔触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对月的痴爱由此可见一斑。据传,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的。不只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等等唐诗大家,诗作中都写到过月。有人说,在唐代,诗之所以有盖世名声,实在离不开月的推动和烘托。
  那么唐诗中的月都有哪些意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情绪呢?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时间意象中的月是诗人对时光如水,生命易逝的感伤,对历史长河亘古渺远的叩问。岁月悠悠,天地茫茫,千年万年,世事沧桑。人作为天地间万物的灵长,仰望夜空,明月皎皎,自然引发无穷的思考,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历史的兴衰,感悟人生的意义。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伤,江月无情,历史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悠悠万世,那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朝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们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漫步石头城下,由这“旧时月”想到了古时人,由历史而感慨现实,由对六朝兴亡人事变迁的慨叹而让人悲伤起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
  二、边塞意象中的月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唐代的边塞或处大漠,黄沙漫漫;或据高山,偏僻苦寒。往往人烟稀少,凄凉萧条。漫漫长夜里和边关、戍楼、长城、羌笛相伴相和的只有那空中的明月,它是那么晶莹,它是那么明亮,引起诗人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的感情激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俊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幽远绵长。在这里,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名词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而赋予边塞诗更加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月还是那些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的一种寄托和倾诉对象,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沈如筠《闺愁》中的思妇“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王昌龄《从军行》里的征夫“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你看,月不是成了客寄诗中抒情主人公思念情绪的信使了吗?
  三、情感意象中的月是男欢女爱的见证,是愁绪满怀的倾诉。自古以来月就被用来写爱情的甜蜜,写思乡的愁怨。月光溶溶,让约会的情人尽享生活的美好;月色朦朦,让离别的爱侣感受思念的煎熬,月影幢幢,让游子的心头平添无限的感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温馨缠绵;“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多么痴迷情深!“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是分别后的惆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回忆中的酸楚。爱情由于凄迷月色朦胧月光的推波助澜,在唐人的诗歌里成了永恒的主题。“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与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惟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倾诉,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象征团聚,月缺寓示别离,团聚也好,分离也罢,诗人常常借月把一腔愁绪挥洒得含蓄凄迷。孟浩然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孤寂,王建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沉,白居易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直抒胸臆,钱起有“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李白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把对王昌龄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
  唐代的诗坛大师云集,名篇层出不穷。诗人们把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万中亚,男,1968年生,河南周口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