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营造宽容的语文课堂
作者:王 勤
课堂应是宽容的。我认为“宽容”体现在教师教态的自然亲切,有亲和力,还体现在思想上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尤其是与教师本人的不同意见的存在。
前几天听了深圳宝安区公明中英文学校小学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放弃射门》,感慨良多。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颂扬一种人性美。球员福勒在对方的球门前只需抬脚一记漂亮的射门,他所在的球队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荣誉和一笔可观的奖金。但福勒为了不伤及对方守门员西曼却放弃了射门。
围绕这一举动,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了一场课堂“实话实说”现场模拟。分别由几位学生扮演福勒、西曼和教练、队员。其他学生可以随便提问。有的问福勒:“你为什么放弃射门呢?你当时怎么想的?”有的问西曼:“你想过感谢福勒吗?怎么感谢呢?”那位扮演西曼的学生说:“我请他吃麦当劳。”又有人问福勒的教练:“你怎么看待你的球员放弃射门呢?你会严厉批评他吗?”老师提问学生:“你们更喜欢福勒还是西曼?”学生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显得很有主见。有些学生并不赞同福勒的做法,老师饶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回答,并没有武断地让所有学生都高声赞美福勒并上升到人性美的高度。
这堂课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结束了。我想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人性美,还有尊重、主见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等。
课堂应是“讨论合作探究”式的。我认为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能在集思广益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近来我上课外美文阅读课有一些体会。我在前一天发下阅读资料给学生,让他们先预习。指导他们在预习时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遇到不会读或者不会解释的词语主动查字典解决;注意一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能找出重点句子并做赏析。第二天的语文课我通常先给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或者认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探讨,并由学生来答疑。我对他们精彩的回答予以肯定赞扬,对不太准确的回答我会委婉地指出并提出我的意见供学生参考。我甚至让他们任意点同学回答问题,这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片探究之风。作为巩固,当天的作业我布置学生把课堂上同学的提问和回答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感觉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看来这得益于“讨论合作探究”的课堂。
有一个扼杀创造力的典型例子。在一节小学的课堂上,语文老师问学生:雪融化后是什么?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讨论开了,不大一会儿,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一个学生说:“雪融化后是春天。”老师摇摇头。又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温暖。”老师还是摇头。“雪融化了是快乐”“雪融化后是绿色的田野”......,但是老师对以上回答均摇头否定。最后老师给出了标准答案:“雪融化后是水。”
多么苍白无力的标准答案,它远比孩子充满想象力的回答逊色多了。孩子们凭着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并与它们温柔地对话,他们的心不寂寞。
让我们勇于创新,多一点“雪融化后是春天”的“异想天开”,少一点“雪融化后是水”的标准答案。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探索未曾走过的路。
著名学者、华东师大教授许纪霖在向记者谈到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时说:“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消磁’,就是要把他们在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消’掉。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三四,唯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
多么可怕的“消磁”!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师吗?还是当今的教育体制?
我常常感到困惑也常常反思的一个现象就是:孩子在小学阶段上课尚能踊跃举手,课堂活跃,而上了中学通常就变得沉默寡言,课堂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吗?我想这个问题如果再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就在“沉默”中消失殆尽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王勤,男,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