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提高鉴赏水平
作者:江晓慧
一、从题眼着手 理解诗的内容
一首诗一篇文章的题目相当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所谓“眉目传情”,就是告诉我们可以从标题当中找到隐含的信息,进而帮助我们去理解全诗。在标题中我们最关键的是找出“题眼”,找到题眼,在理解诗的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前不久上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就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诗人简介之后,板书标题,请同学们找出“题眼”,全班异口同声——“归”字。紧接着,就让同学们从“归”字着眼提出一些疑问。这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七嘴八舌的像炸开了锅,归结起来,一共五个问题:谁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这几个问题把整首诗的内容都包含了进去,此刻不能不惊讶于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整节课的任务也就明了了,就是跟他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他们从诗中找出答案,用原诗句回答,再分析诗人的感情。这样一个个地解决,在理解了诗的内容的同时,也就比较好地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本诗主旨的挖掘也就容易多了。
从题眼入手,应该算是最直接,最简易的一种方法,然而并不适用所有诗歌。但这同样也就教会了学生一种品析诗歌的方法。
二、从比较着手,拓宽学生思路
反映同一内容的诗歌非常之多。在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恰巧关于牛郎织女的诗有两首——《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两首同一内容,但主题不同,《迢迢牵牛星》虽表达了一种离愁别恨,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现实意义。而《鹊桥仙》表达的只是对于忠贞爱情的赞美。因《迢》中写的是牛郎织女相见而不得相会,因此我放在前面讲解。“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然而“恐是仙家好别离,帮教迢递作佳期”,当大家看到美好月夜,盈盈河汉旁,织女含情脉脉注视着对岸日思夜想的牛郎而不得执手相看泪眼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而更多的却是遗憾和同情。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此刻的牛郎织女正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那么怎样才能给这对有情人一个安慰呢?此时我就引出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日思夜想的人儿,终于在这一天鹊桥相逢,梦中无数次的相会在这一刻化为真实。然而相见难,别亦难,“忍顾鹊桥归路”。词在这里又转为伤感基调,然而紧接着词人给了读者一个惊喜,也给了即将分别的牛郎织女一个安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首诗比较起来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并拓宽思路,另一方面也教会他们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联系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诗歌来进行帮助理解。
三、从意象着手 把握诗的情感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上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时候,我就抓住意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意境,从而感知词人的愁怀。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首先同学们能很快找出这几句当中的意象并创设意境。象由意生,接着我就让他们来着重分析两个意象——云中回雁和西楼满月。鸿雁——传递幸福的使者,李清照独上西楼,望云中回雁,当然希望鸿雁能传递来好的消息。然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让同学们明白鸿雁虽来,但只是路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至此李清照盼书而未至的感情就可感一二了。满月,向来都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夜阑人静,正是思念正浓之时,独上西楼,抬头仰望,一轮满月,怎不扰乱李清照的心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月满而人未满的哀愁也就轻而易举为同学们认识。有了词上片的把握,下片当中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日别愁也被同学们很快理解了。由此可见,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不失为品诗的有效方法。
江晓慧,女,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