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尝试
作者:曾启辉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偶然一天,我在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一本日本作家《窗边的小姑娘》,抑止不住满心的喜悦之情,趁学生做练习的机会拿起了这本书,站在教室里就看了起来,重温着儿时的幸福——曾经,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小说。二十几年过去了,书早已不见,但当年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却不能忘怀。我想起了我的儿童时代,我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找书读,从两分钱租一本的连环画到用家中仅有的几本小说去和周围的人交换看,不论是《少年文艺》《今古传奇》还是《十月》,也不论能否读懂,总之,我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似乎,和语文的缘分从那时就奠定了,当高考我以很高的语文分被录取到中文系后,我就永远和语文打上交道了。回顾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似乎从未在语文上投入很大精力,可是这一科却取得了最好的成绩。面对我现在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是如此吃力以至于厌恶语文,我不禁开始思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在走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而新课标关于阅读课的指导思想和我的看法不谋而合。那么,我们该怎么认识、怎么贯彻“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这一思想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想不想读书?想!他们花钱买《读者》《青年文摘》《科幻世界》甚至大部头的小说,读得津津有味,这说明他们有阅读的需要。可是面对精选过的教材,他们却不爱读,这又是为什么?教材只会让他们想到应考,教材的文章被老师肢解,教材的文章太老化……于是,阅读的兴趣就这样被扼杀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这样被扼杀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他们乐意读的书。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口干舌燥的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时候,能否多分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呢?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能力不是识字的能力,而是选择的能力,自控的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有选择的阅读,阅读健康的有品位的书籍,阅读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的书籍,阅读能陶冶自己情操、涤荡自己心胸的书籍。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方式,使得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类的信息,如果不会选择,沉浸于错误的阅读中,那么阅读反而是有害的了。第二,对于知识的吸收也要培养分辨选择的能力,要能“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象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渎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才是一种应有的读书态度。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需要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并能以谦和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做对话式的引导,而不是粗暴的说一定要读什么,不能读什么。在任何时候,教师都不能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再次,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基础知识薄弱,读文章认不得字,写文章老写错别字。有的学生每天都在看,可是,为什么语文成绩始终不见提高?因为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味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或者是只关注男女情爱的缠绵,而忽视了不认得的字,不理解的词,因为这些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查字典却是多么麻烦,所以一次放过,两次放过,不认得的字永远不认识。看电视的时候,听广播的时候,甚至走在街上看见满街的广告牌和商店名,都是我们进行“阅读”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我们在基础知识尤其是字词方面的积累将会得到很大提高。第二,学生的阅读面应该广泛。我们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读故事性书籍或者休闲娱乐杂志,涉及到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之类的书,专业性稍强的或者看起来比较吃力的名著,很多学生是毫无兴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知识面始终局限在某个方面或者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广泛的知识,以致于思维也不够活跃。
最后,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读不同类型的书。有的书需要高声诵读,有的书需要默默体会;有的书读了博一笑便可,有的书须得用心记住;有的书只需涉猎,有的书须做研究性阅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读书,都应该把读书当作是自己永远的需要和永远的热爱。
如何提高学生在阅读应考中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兴趣,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并不等于有了应考的能力。要把学生的自主阅读转化为应考的能力,教师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自主阅读是两回事情。新课标中提出的“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科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实际是对语文老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林语堂先生曾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过抨击,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这样说当然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不可否认,要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我们教学的应试要求协调起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该如何去做?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因为热爱,所以会广泛阅读,才能发现许多优秀的作品,并把它们推荐给学生,从而体现出教师的指导性。也只有热爱阅读,教师的知识才会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学生的要求。而且,教师的热爱之情也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的力量,促使学生和教师一起爱上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自习课上大声诵读,可以在讲课文的过程中穿插自己熟悉的好诗歌好文章,也可以在课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某本人家都很感兴趣的书。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师生感情更为融洽,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能力不是识记字词的能力,而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概括能力、等等。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的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实际上都是在进行能力的训练。当今时代,提起语文改革,许多人都认为应该全盘否定掉这一系列的活动,认为只要会认字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我们对一篇文章的基本结构都看不清楚,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意思都不能了解的话,凭什么说我们读懂了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些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不能完全只是做这些工作,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不要一味肢解文章,而是要“目无全牛”,“目无全牛”的前提是我们对“牛”已经非常熟悉了。当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之后,他会自觉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结构内容较复杂的文章,读懂之后的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如果真正做到了“自主”,那么在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广泛涉猎方面一定会很不错;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课堂的效率,用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会被扼杀,应试的能力也绝不会差。这样,我们可以说是实现了新课标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曾启辉,男,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