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陈玉焕
在阅读过程中,人既是语言信息的领悟者,又是语言信息的加工者,思维活动贯穿始终。“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理解能力,即“阅读+思考”,最终要达到充分地吸取文章的精华并能发现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学愈博而思愈远”(王夫之《四书训义》),阅读活动能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能力是阅读目标的最高体现。阅读活动除了获取相应知识信息以外,还要学会运用所得知识信息;并由所得信息产生联想,从而扩大、充实、改造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观点,使智力和能力得到升华。阅读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
目前中学生所进行的创造性阅读,就是受到文章的启发,或发现了文章中的问题,超越文章作者的认识和体验,产生出新见解或提出了新问题。现代社会急需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这种创造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兴趣培养,发展学生创新个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通病是过分地讲求整齐划一,重视共性和求同,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与训练,轻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与点拨,或者在阅读教材中刻意地搜寻“知识点”,阅读教学搞得支离破碎。有时教师甚至包办代替学生,使学生缺少主动查阅、主动提问、主动筛选的阅读主动权,这无形束缚、弱化了学生鲜活的个性,窒息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学生头脑中缺少了问题与设想,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机会,久而久之,个性被压抑,阅读缺乏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朱自清的《绿》,可以突出梅雨潭“奇异的绿”的意境美;宗璞的《西湖漫笔》则体现它无处不绿、无物不绿的画面美;《岳阳楼记》的写景抒情;((游褒禅山记》的考证、说理都可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阅读欣赏作品时,要求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切身感悟,不人云亦云。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读有所得,读出独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建构发挥学生个性的平台,可通过巧妙设置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作品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质疑善问,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思维形式,它可以对被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践出发,闯出新路,读出新意。而引导质疑是培养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学贵有疑”的道理也正在这里。要让学生质疑,教师的“导”是关键,通过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主要特点就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做到常中出新、平中见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不迷信老师,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只有树立了信心,才有可能创新。只有对阅读教材充分理解,学生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性的学习,就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而这种思维能力是必须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中逐步培养的。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质疑善问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奇恩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植,并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
三、解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教师要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教师应严格控制讲授,留给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正如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的确,在语文学习中,只有拥有广博的基础,才能获得创造的自由,才能在思考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阅读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所发现。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每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得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在知识剧增的今天,针对传统的阅读面临着的三大挑战:无限的书籍对人生有限的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对象,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引导并帮助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真正做到“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蒋子龙《书的征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是明确方向、传授方法、启发创造,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创造、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理解水平、阅读效率,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只把阅读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读书活动,或者只是纯粹地增加阅读量而不介入创造性思维,那么学生或许能读懂读过的材料,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就会无从下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没有创造想象,便不会有任何的创造发明。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但要注意丰富学生表象,而且要积累想象的素材,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地发展、升华。如伟人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有无穷的韵味,能荡神激思,摇人心魄,让人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在久久回味中,运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诗人笔下的景物描绘出来,这实际上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动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教师不但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景,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而且要给学生积极创造想象的机会,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如教授《荷塘月色》,可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用画面展示,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贝多芬百年祭》的教学,可通过投影人物画像,播放他的乐曲,以音乐烘托,让学生在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同时,展开丰富想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他是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的内涵。感受他的音乐所充满的惊人活力与激情,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想象、联想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知识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积淀、碰撞、升华,其思维能力、人文素养、文化品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创新意识得以增强,创造精神得以发展。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应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之下。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想象,学会发现,并引导他们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辩正和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陈玉焕,男,现居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