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奇思妙语对楹联
作者:尤焕婷
楹联是东方云林之中的文化盛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故此2004年高考语文卷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八份卷出现了考对联这一新题型。专家对此赞誉有加,称“题小而旨大”。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楹联题的应考方略。
一、对偶是形式,内容求“意胜”
楹联讲求上下对仗,声韵和谐,平仄协调。清代《笠翁对韵》对此作了经典阐释:
“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上下两联的基本形式是对偶,要求字数相等,各对应词的词性相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楹联上下句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为正对。如:
1、义薄云天,诚贯金石。
此联写关羽之义,张飞之诚,赞誉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内容相接近,属于正对。
上下联表达的意义相反相对,则属于反对。如: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此联歌颂英雄岳飞,鞭挞奸贼秦侩。意义上一褒一贬,属于反对。谴词造句非常工整:“青”对“白”是色彩;“有幸”对“无辜”动宾对动宾;“埋”对“铸”动词相对,“忠骨”对“佞臣”感情色彩鲜明。全句气势酣畅淋漓,赞扬与贬斥昭然分明。
上下联之间表达内容相关相连,即含有逻辑关系者,则属于流水对。如:
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两句表明诗人的行程路线,有先后顺承之意。
清代文艺理论家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点明“意”的重要性。“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对于楹联来说,意趣主旨、思想感情尤为重要。
二、巧用修辞
楹联要取得绝妙的表达效果,还得在修辞方面多下一番工夫。比喻、比拟、双关、顶针、借代等修辞手法,屡试不爽。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此联用比喻修辞,以“千里雁”比喻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散的兄弟姐妹,以“九秋蓬”比喻远离家乡、漂泊不定的游子,不仅描绘其形象的生动与鲜活,更表现出联文思想内容的深刻和意境的悠远。
5、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上联借拟人手法,“春风”和“夜雨”既“瞒人”又“放胆”,只为人间增添一分春色,这是多么“放胆”的思维!多么神奇的创意!如此的才情与智慧,非江南才子郑板桥莫属。
运用修辞,产生的效果是:绘形绘神,生动形象,如能巧妙使用,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使楹联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悉心琢磨,锤字炼句
楹联篇幅短小,又追求意蕴深远,所以必须在锤字炼句方面多下功夫。清代文艺理论家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求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首先从择取动词开始:
6、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渡”,字,赋予“寒塘”以主体人的动作,可谓新奇,而下联的“葬”,更传达出“冷月”的凄清与绝望。与其说是物语,不如说是人(林黛玉)的灵魂。此种出神入化之境,非葬花的林黛玉不能悟到。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逼真描写大漠苍凉壮阔的景观,“圆”不仅绘形,更传达出一种历练人生的况味。
四、情景相合,人事相合
楹联也讲求和谐。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者。”清代的王夫之也讲:“情景名为井
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楹联首先需融情于景,情景相合。
8、独立板桥,人影月影不随流水云;
孤眠茅舍,诗魂梦魂并逐故乡来。
以外在之景“板桥”、“茅舍”、“流水”见证“人影“、“诗魂”、“梦魂”,表达对诗人的追思与怀念,哪是景,哪是情,已然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因为这种外在的景和物,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是诗意的升华。
其次,楹联需要妙用典故,事与人和。
9、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此联歌颂诸葛亮的千秋功业,沿用了其作品《出师表》中的典故“鞠躬尽瘁”以及《诚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与其行状功德互为彼此,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讲求意胜,巧用修辞,锤炼字句,寻求妙合,是应对楹联的几种方法。愿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奇思妙语巧对楹联,从中体会到声典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创造的乐趣。
单位:浙江绍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