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教师应该忙些什么

作者:袁聪莲




  2、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现在的参考书多如牛毛,学生对参考书的内容生吞活剥,搬到课堂上,回答时头头是道,课后乃是一头雾水、不知所解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牵涉到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紧握“追问”这把利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学会学习。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得有一定的思维梯度,要问得浅,引得深。有个教师在教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时,为让学生领悟人品与成才的内在联系,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作者围绕自己的求学经历,写了哪些事情?文章是怎样体现自己求学的艰辛与勤奋的?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宋濂身上表现出的哪些优秀品质?你认为一个人成才跟他的人品有关系吗?这样步步设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轻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习的效度。
  3、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把握教学良机。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常会冷不丁地冒出教师无法预设的问题。教师要敏锐地判断这些问题及问题背后隐藏的价值,及时做出处理。有价值地展开生成性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的。如果学生提出了意义并不大,但他们又极有兴趣探究的旁逸问题时,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把无意义的问题向有价值的方面引导。有教师教学《风筝》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小兄弟真的忘记了‘我’毁坏风筝这精神虐杀的一幕吗?”教师考虑了一下对学生说:“我们能不能从鲁迅先生毁坏风筝的原因,以及他的为人等角度出发,想一想,论一论,小兄弟到底有没有忘记小时候受长兄伤害的一幕?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你肯定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几分钟后,持正反意见的同学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有的认为,弟弟理解了哥哥当时的过激行为是为自己好,他是个善解人意,心胸宽广的人,当“我”请求弟弟宽恕时,“他惊异地笑笑”,这“惊异”一词表示他的确忘了。而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惊异”一词是弟弟为了宽慰哥哥故意装出来的,他之所以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是因为不想让哥哥内疚。这样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砺练的机会。
  思考三:课后还应做些什么
  课堂是动态的,平时的教学实际并不是教案的重现,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以求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单位:浙江宁海县跃龙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