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导入六法
作者:张春华
一、情感导入
俗语说:“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更何况我们的学生“给点阳光就灿烂”呢。武汉语文教育家胡明道老师来我们淄博送课,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有三个数字让我非常感动,这三个数字是68、23、8,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数字能让老师感动,同学们的兴趣马上被激起,胡老师接着说:“这次预习课文以后,同学们一共提出了68个问题,有23个同学提了问题,李平同学自己就提了8个问题,是提问最多的。同学们这种好问好学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还有问题的,我们课下交流,好吗?”胡老师的开场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讨论的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胡老师又讲得如此动情,学生怎么会不“乐学”呢?开讲是艺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定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导入
从幼儿园到大学,可以说,歌声伴着幼儿长成青年,歌声是多么动听,歌声是多么美妙,歌声是多么激动人心,歌声是多么令人神往。所有的学生都会唱,所有的孩子都爱歌,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歌曲导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学习歌剧《白毛女》选场,我们用录音机播放了喜儿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欢快的音乐,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歌剧的情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影视导入
在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课时,首先要明白“护官符”中提到的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纯地讲课,很难让学生明白。如果放一段电影《红楼梦》的录像片断,学生则更感兴趣,精力会更集中,很快就会清楚全书的线索“护官符”是怎么一回事。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但是我们的学生对京剧缺乏了解,不喜欢京剧,更不知道所谓的“唱、念、做、打”和“生、旦、净、丑”,如何能让学生了解京剧呢?我们在教学《打渔杀家》一课时,就用京剧《打渔杀家》的一段录像导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伊始适度运用影视导入,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生作用,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就会分外热烈。
四、笑话导入
语言的实际运用,属于语文理论,往往是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在教授《语言的得体》一课时,我用一个小笑话导入:
有个人要请客,快到中午了,人还没有到齐,主人说:“该来的还不来。”客人们走了不少。主人又说道:“唉!不该走的又走了。”这时,客人全走了。同学们,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学生纷纷发言,说这个主人说话不看对象,我马上点拨:“这就是语言不得体,我们今天学的就是《语言的得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五、故事导入
学习文言文,学生常常是不感兴趣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常常搞错,句子的翻译丢三落四,再加上时代背景生疏,古今语言的差异,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用课文涉及到的小故事导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讲《陈涉世家》一课时,我先提问:“有谁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学生纷纷举手,指一个同学回答,他概括地答出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极少的内容,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陈胜是如何策划、发动起义,又如何建立张楚政权的吗?”学生摇头,我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起,这节课上得特“活”。
六、设疑导入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各种刺激和诱因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疑问引起的思维。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开讲时要有意识地设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到底批判了什么呢?文章正面描写了谁,谁是文章的主人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对这一悬疑,学生马上来了兴趣,急忙寻找答案,进入学习状态。教授《曹刿论战》一课时,我先提问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当学生说到长勺之战时,我又问道:“这次齐鲁两国交战,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呢?”这个问题学生就答不出来了,我说:“好,现在看书,自己找答案。”学生带着疑问读书,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开讲时恰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必然会产生急切寻解的心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巧妙地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新颖有效的导入艺术,持久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创造“乐学”气氛,激发认知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