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人文教育中语文教师之我见

作者:梁晓枫




  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的说要使人有血性和良心,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如何培养人文素质呢?纯粹的道德说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而且使语文课成了变相的政治课。其实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人的心灵的自悟。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可见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在情感的审美中得到进化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艺术感染的天使。对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学养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这样描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先生:“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可见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多么重要。扪心自问我们有李叔同先生的佛光么?没有,我想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的。而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课本知识,他们希望教师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有广博的知识帮他们解答疑难问题,他们最不喜欢手捧教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高自大,应该与时俱进,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耐得住寂寞,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平和心态致力于理论学习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擦去功利,留住心间的平静,聆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诗意地生活在喧嚣的尘世,只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求知欲望,才会使教师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具备了深远的文化意识、文化视角和文化阐述能力等文化底蕴才能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角色,
  
  二、教师要有民主意识
  
  要想真正在语文教学上提高审美能力、灌注人文精神,教师仅仅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致力于寻求重构人文精神的优良教法。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不能把学生机械地看成“受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因此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我们应把学生看成共同研究问题的对象,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他的探知过程最能呈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迷人态势。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肯定存在着不同,教师应该包容这些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即使不对也不要训斥他,而要想办法加以启发。我们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为师生,互为朋友的关系,在只求合理不求一致的氛围中达到“共同发现”、“共同享乐”的境界。这样,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研究问题的科学思路,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信心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平等、协助、对话、包容、独立的现代理念,通过熏陶、陶冶、感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尊、舒展、活泼、自由的建设性心态,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引导、激发、促进,淡化答案的统一性,注重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话题。
  当我们要想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时,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求自己是一个爱者、慈者,如春风化雨一般吹拂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惟其如此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时,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上,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位:浙江舟山市定海一中